福建乡村振兴模式路径 | 党建引领善治模式系列①: 党建引领
福建乡村振兴模式路径 | 党建引领善治模式系列①: 党建引领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跨村联建、民主自治和数字治理等多种路径,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其中,党建引领作为核心路径,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以下是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下乡的味道
——寿宁县下党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灯光映衬下的下党乡
寿宁县下党乡实现脱贫摘帽后,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接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建设全国性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为目标,以学习小镇为中心,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研学游、主题乡村游等业态,2023年,下党“学习小镇”承接各类学习培训及“四同”党性教育、主题党日等现场教学活动1688批5.88万人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创立“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公共品牌,实施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推行“只卖茶园不卖茶”消费模式,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辐射带动6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以农村党员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共富、带头倡导乡风文明行动为抓手,引导党员在领办产业项目、公益事业、帮扶带富上作表率,全乡支部领办项目11个,党员领办项目82个。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搭建“115邻里夜谈”“廊桥夜话”等特色交流平台,组织党员进村入户开展“六访六解”活动,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下党乡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廊桥上听民生
党群同心共促振兴
——江镜镇南宵村构建“353”党建工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
南宵村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
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创新推行“353”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建立党内关怀帮扶、委员包片、村民议事(村务联席会议制度)等三项制度。设立党员关爱基金,建立“红色责任田”,定期召开村务联席会、民主恳谈会,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中心户为桥梁、党员积极参与、群众共建共治”的工作模式。按照多渠道“提议题”、多方恳谈“出主意”、议事组织“拟方案”、张榜公示“开言路”、村民表决“说了算”的“五步议事”,充分发动全民参与乡村治理。组织开展以联系在外乡贤、促进社会资源回乡,联系共建单位、整合资源、互补短板、共谋发展思路,联系党员群众、促进村务有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促”活动,先后筹措资金450多万元,改造抛荒地及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 多亩;引进台湾团队种植芭乐、凤梨等13种高优水果,发展精致农业和乡村旅游,年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筹资800多万元修复特色古厝13栋及改善周边环境,建设古民居文化产业园、革命纪念馆、农耕文化馆等,每年吸引游客观光3000人次以上。南宵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基层党建“353”工作制度
南宵村革命纪念馆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善治展新颜
——平和县新建村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
党建主题广场
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抓实红色赋能“振兴魂”、打造多产并进“大引擎”、擘画乡村治理“新画卷”。创新“党员干部+网格治理+”机制,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实施乡村人才回流工程,吸引32位本土人才、6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坚持“党建+生态”,创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发森林马拉松跑道,建设“平和九寨沟”景点景区,发展“红色乡村旅游”。采取“党员+农户”形式,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及相关政策支持,实现林、果、茶、药、竹、蜂一体化发展。新建村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青年返乡发展高山茶产业
新建村幼儿园及村党群服务中心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