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繁殖方式详解:从自然繁殖到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加州鲈鱼繁殖方式详解:从自然繁殖到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加州鲈鱼,又称大口黑鲈,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养殖鱼类。其繁殖方式多样,既可自然繁殖,也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规模化繁育。本文将详细介绍加州鲈鱼的繁殖特征、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的具体方法,以及亲鱼的培育和孵化过程。
自然繁殖特征
加州鲈鱼通常在1周年以上达到性成熟,产卵期集中在2—7月,其中4月为产卵高峰期。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8—26℃,最适温度为20—24℃。雌鱼怀卵量可达1公斤,约4—10万粒,可多次产卵,每次产卵量为2000—10000粒。
在繁殖季节,雌雄鱼的外观特征有明显区别:雌鱼体色变暗,鳃盖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且体型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鲜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加州鲈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水质清新,池底长有水草,可提供良好环境。
繁殖过程
雄鱼会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随后雄鱼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受精卵具有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加州鲈鱼可在水质清新,长有水草(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池底有沙石的塘中自然产卵,但产卵率低,鱼苗大小不均,容易自相残杀。为了达到同步产卵目的,可采用人工注射外源激素,让其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
亲鱼的培育是人工繁殖的关键,包括专池培育和套养培育。专池培育时,要求进排水方便,池水清新,溶氧量高,呈中性或微碱性。每亩放养300—400尾成熟个体,以小鱼、小虾为主食,每隔一段时间放一些抱卵虾供亲鱼捕食,确保饵料充足。套养培育时,将加州鲈亲鱼套养在草鱼亲鱼池中,利用池塘内野杂鱼类作为饵料。冬季将加州鲈鱼捕出集中到专池,以便于越冬管理。
人工繁殖时,需根据生产规模准备好产卵池,面积以1—2亩为宜,池四周堆放石块、砖头,池中种水草,以备亲鱼产卵前筑巢附着。产卵池面积5亩以下,水深1米左右,每亩放亲鱼20—30对。亲鱼入池后保持池塘和周围环境相对安静。在适宜的条件下,亲鱼会自然产卵,或通过注射激素进行人工催产。人工催产时,挑选亲鱼按个体大小配对,注射激素催产,注意激素用量不能过多,否则可能影响亲鱼的生理机能。
孵化与苗种培育
加州鲈鱼的卵为近球形,具有粘性,常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或池壁、石块、砖头上。人工孵化方法采用水泥池加微流水或使用网箱在水质清新、高溶氧的池中进行静水孵化,受精卵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00粒左右。刚孵出的鱼苗受雄鱼保护,当鱼苗长到2厘米左右时,又可能被雄亲鱼吞食。因此,鱼苗孵出后几天内,需将产卵后的亲鱼捕起放入亲鱼池精养,或用手抄网将鱼苗捞起,放入另一池培育,避免亲鱼吞食。
扩展资料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3.4。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 口上位,口裂大而宽。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背肉肥厚。尾柄长且高。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密鳞片,但背脊一线颜色较深,常呈绿青色或淡黑色,同时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腹部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