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荒原》
西方文学·《荒原》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殖力的探讨,展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芜、堕落和死气沉沉的状态,同时也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全诗通过四种艺术手法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包括选用人类学家的象征、各种韵律和意象的融合、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以及文学作品中引语和模仿的运用。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的基本主题是通过对人类生殖力的探讨来表现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芜、堕落和死气沉沉的状态,同时也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全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危机、凄凉破败的“荒原”般的时代精神,并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使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得以复活。
“荒原”是贯穿全诗的意象,象征着心灵的枯竭,并与过去的宗教仪式等活动——作为再生的源泉——形成对比。诗稿完成后,艾略特将其交给Ezra Pound庞德,庞德对它进行了修改,删去了近一半的篇幅,最终定稿。全诗共433行,分为五部分,诗行长短不一,韵律各异。诗人本人在诗中加了注释。五部分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连续性,但全诗通过四种艺术手法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选用两位人类学家的象征,一是杰西·L·魏士登关于古代宗教仪式的专著《从祭仪到神话》,另一个是詹姆士·弗雷泽的《金枝》。艾略特运用了鱼王的故事,象征荒原和失去生殖能力的人民,只有寻找圣杯的少年来到,才能解除诅咒,消除灾难。在中世纪作品中,寻找圣杯象征着寻求真理,在《荒原》中,这种追求变成了对生命之水——拯救荒原、使荒原再生的源泉——的追求。
各种韵律、选词、意象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果,这种效果并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而是使这种效果融入感情和情绪的总体之中。
通过历史与现在的对比来表现现在的特殊性,这种方法与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和庞德的《诗章》中的手法相似。
通过文学作品中引语和模仿突出过去和现在文化状态的对比,全诗至少引用或模仿了35位作家。
在艺术构思上,艾略特深受但丁《神曲》的影响,将当时丑陋、污秽的社会比作阴森恐怖的地狱。诗中的伦敦始终笼罩在死气沉沉的悲凉气氛中,“荒原”上的人们由于缺乏信仰,精神枯竭而变得荒芜、堕落,罪恶深重,不能自拔。人类感到无可奈何,一切都在崩溃的边缘。但上帝定会出现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现代人。人们忏悔,顺从上帝的意旨,真正生活在基督教精神中,在神秘的世界里找到了宁静和寄托。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仪”描述了人们由于失去信仰而精神极度空虚,无所事事,沉溺于酒色,如同行尸走肉。
第二部分“奕棋”,艾略特借用了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场景,回顾了昔日的荣光,又因无止境的欲望带来了灾难。然后转入现实,描述了在肮脏的酒馆里闲聊、下棋的男女,以及两个伦敦下层妇女的谈话,表现出人们没有真正的爱情,没有道德感和责任感,因纵欲而未老先衰。
第三部分“火的布道”中,风中摇曳的残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人们拼命挣扎,想要抓住什么,却只是幻梦。诗人沉浸在对往日的缅怀中,却无法摆脱现实,只能冷眼旁观,看着这“并无实体”的伦敦城和城中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较短,讲述了商人弗莱巴斯在欲海中沉浮一生的下场,告诫人们要以此为戒,坚定信念,寻求心灵的救赎。
第五部分“雷霆说”中,雷霆代表上帝,干渴的人们等待着雨水的滋润,饥渴的灵魂盼望着再生。雷霆带来了荒原复苏的信息,人们只有顺从上帝,坚定基督教信仰,心灵才能得到宁静。
《荒原》一诗在技巧上体现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诗人用具体形象如枯树、干石、死气沉沉的钟声、苍老的面孔、支离破碎的帐篷、崩塌的桥梁等来表现现代人精神的空虚、贫乏和社会的堕落。艾略特大量使用典故,引用其他作家,加深并扩大了诗的含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将各种不同的事物、意象、情景堆放在一起,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效果,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通过神话典故,艾略特阐明了全诗的主题:神要死去并复活,给予人民力量,赋予大地生命。他以这种方式表明,现代社会的荒凉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发展循环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