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专辑——齐美尔
社会学家专辑——齐美尔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其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对社会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金钱只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息在桥上的。
生平背景
格奥尔格·齐美尔于1858年3月1日出生在柏林的市中心。在柏林大学时,他涉猎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但他第一次努力创作的论文被驳回。其中的一位教授评论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个方向进一步激励他,我们将为他付出很多劳动。”(Frisby,1984:23) 虽然如此,齐美尔仍坚持下去,并在188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以前,他一直在柏林大学教书,尽管在1885——1900年,他只拥有一个很不显眼的编外讲师职位。在编外讲师这个职位上,齐美尔只是一个依靠学生的学费生活的无薪讲师。虽然处在这一边缘地位,齐美尔却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很好,主要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并吸引了一大批学生(Frisby, 1984:17;Salomon, 1963/1997)。他的风格如此受欢迎,甚至柏林社会中富有教养的人士都被他的讲座所吸引,他的讲座成了一种公共活动(Leck,2000 )。
齐美尔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他在德国学术界非常有名,甚至有一批国际上的追随者。尤其在美国,他的著作对美国社会学的诞生有重要意义。最终,1900年,齐美尔得到官方的承认——一个并未赋予他完整学术地位的柏林大学的荣誉称号。
1914年,齐美尔终于在一个很小的学校(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一份常规的学术职位,但他再次产生疏离之感。一方面,他后悔高开他在柏林知识分子中的阅听人。因此,他的妻子写信给马克斯·韦伯的妻子:“格奥尔格非常错误地离开了他的阅听人⋯⋯学生们非常富有深情和同情心……这是从生活的最高点上离开。”(Frisby,1981:29)另一方面,齐美尔没有感到他成为新学校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写信给韦伯夫人:“这里几平没有关于我的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冷漠的、令人孤寂的外部环境中。学术活动等于零,人们⋯是陌生的,而且内心充满敌意。”(Frisby, 1981: 32)
齐美尔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职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讲堂变成军队医院,学生去参战了。因此,直到1918年去世前,齐美尔在德国学术界仍然是个边缘人物。他从未拥有正常的学术职业,但在当时吸引了一大批学术上的追随者。而且,作为一个学者,他的名望甚至在很多年后仍在增长。
当所有的问题,哪怕是最细微的问题,都被放置于终极的层面加以考量,或者说,当一个人能从所有的问题中感受到终极性,那么,他除了悲观以外,还能有什么?当然,这种悲观实际上是透彻之后的澄明,洋溢的是安详与静寂。 ——齐美尔
主要思想
1. 社会学思想
(1) 反对“泛社会化〞现象,反对社会学是学科之王的概念。
齐美尔认为虽然人的行动全部发生在社会之中,但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的途径。可以将社会学视为一种类似于归纳法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我们应该将人视为一种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是所有历史过程的媒介。
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需要发展出一种解释社会总体性的独特视角。
在这个逻辑基础上,齐美尔分析了社会构成的形式条件,从而确定定社会学研究的合法性。而“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释人们的互动过程如何得以产生一种和谐的秩序。于是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集中考察社会互动的形式。
(2) 试图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体及其行为是客观现实的,而社会只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重合。
·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独立于个体之外,且具有突生性质。
而齐美尔则认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保持着一种双重关系:个人是社会的环节,又是个人本身,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自主生活的产物。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复合体,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结合。社会和个人的现实性,存在于两者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之中。
2. 社会学层次
在《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书中,齐美尔依据抽象程度不同,划分了三种层次的社社会学:普通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形式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哲学社会学。
(1) 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认为要对与自然现象不同的、具有唯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研究,就要抛开这些事情的特殊性,关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外在形式。因而他提出了“纯粹社会学〞。它将社会形式高度归纳,是思考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范畴。
它的两个基本命题是: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内容与形式两部分。
此外,齐美尔又将形式社会学称为“社会几何学”:几何学的抽象在于仅仅研究物体的空问形式,而社会被视为个体间的互动,社会学的任务是对这种互动形式的描述,在这种意义上,形式社会学又被称为社会几何学。
(a)研究对象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具体的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因此,他将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分离。我们因研究目的而将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十分复杂,要深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必要抽象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和形式。通过共同的形式,我们可以将那些在具体内容上完全不同而在形式结构上相近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将一般性的互动形式同互动内容分离开,才能清楚而真实地把握社会事件的基本特征,才能构建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社会学。
(b)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
社会是以互动为基础的,当互动频繁、密集的发生,并同其他类型的互动交织在一起,转变为社会交往时,就形成了社会。
社会交往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系统的社会互动,这种互动形式赋予了社会本质。
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D.N.莱文将齐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分为三类:社会过程、社会类型、发展模式
(i)社会过程:(集体行为、分工、孤立、沖突、竞争、联合、抗衡、时尚等)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是直接发生的社会活动的形式。
·举例:对时尚的分析一一社会过程的分析范例
时尚的基本心理动机:是由两个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构成,就是既要求同于人,又要求异于人。
时尚的循环过程:社会上层的人要异干不如他们的人,因此他们往往是最先采用新事物的领潮者;而社会下层的人则要求同于胜过自己的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是新事物的赶潮者。当新事物开始大众化时,精英阶层又会再引入新事物,这就是时尚的循环过程。因而时尚不仅仅是个人愿望或冲动的产物,也是不同的声望群体互动的结果。
时尚的本质:时尚本质上是人们追求和社会相符的活动和意向,是满足个人差别化和求异心理的欲望,是两者结合的。
(ii)社会类型:(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穷人、陌生人等)是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不为某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的性质而转移从而经常表现出来典型角色行为,是用以划分社会成员的角色模式和阶级地位的形式。
·举例:陌生人
陌生人的概念 :陌生人是那些今天来明天要待下去的人,是潜在的漫游者,虽然尚末继续游移,但也未完全失去来去的自由。齐美尔强调陌生人的社会学形式是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和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上这两种界定的统一。
陌生人与群体:陌生人在社会交往中与群体保持既不太远也不太近的距离。正是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使得陌生人得以和群体的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互动模式。陌生人可以在群体成员的关系中相对客观,群体成员能更自在地表达对他的信任。
体现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陌生人不仅是一种社会类型,它还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即以外来人的生存境遇反映出失去家园感、注定天涯漂泊的现代人的生存形式。
(iii)发展模式:(群体的扩大、群体成员个性的加强、社会分化、社会组织的功能转变等)
概念:是复杂的社会进化过程中发展中展现出来的某些形式。
·举例:群体的扩大和群体成员个性的加强
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间的相似程度就越来越弱、个性就越来越强;而个性的加强又势必导致群体本身的削弱。
历史的进程就是依靠个人丧失其社会特性而朝向强化其个人特性的方向发展的。
(c)社会几何学
齐美尔尝试将数学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数量、位置、距离、权重、对称性等引入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社会几何学〞。他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安排,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最简单的群体:两人群体
·最简单的社会结构:三人群体
·更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多人群体
【个性的丰富与压抑】
互动面变狭窄,个体可以加入多个群体,每个群体只控制其人格的一部分,因而使个性更能得到社会的包容,个人的自由得到拓展。
大众可能受简单观念的支配,变得易受他人影响,投入到缺乏思考的情感性行动中,因而使个性受到威胁。
群体为了协调和控制群体的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分工和交换制度,将群体成员的互动制度化,成员互动建立在容观制度化结构之上。
(d)社会互动的距离与矛盾
(i)社会互动的距离
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其至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货币哲学》中,齐美尔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一个事物与人太近或太远,都会变得毫无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这表明行动者和事物之间的距离变量有:获取事物所需时间、稀有程度、获得难度、边际成本等。
(ii)社会互动的矛盾关系
齐美尔在论述各种社会互动形式时,不是停留在对社会互动形式的简单描述上,而是要揭示各种社会互动形式中的矛盾关系。齐美尔运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辦证分析传统,分析了各种社会形式的矛盾关系。其中重点论述了冲突与整合、统治与服从这两对社会互动形式中的矛盾关系。
(2) 文化社会学
(a)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主观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是自我创造力在主观生活过程中的体现。
·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宗教、哲学、科学、工具、技术、艺术、伦理、团体、制度等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个方面。
·客观文化的扩张/文化的异化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客观文化的绝对规模和范国不断增长,在科学技术领域尤为突出;文化领域中不同成分和内容的数量也在增长,构成了现代文化的复杂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而一旦文化形成,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脱离创造者的控制并与之对立,反过来抑制人的创造力。
·虽然人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观文化的能力,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压倒性优势越来越明显,客观文化对行动者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强制力量。
·现代文化悲剧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科学、技术、艺术和知识的利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文化以及人的创造力却在不可避免地衰落。这就是现代文化悲剧。
实质: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其悖论是,我们对客观文化的了解越少,对它的依赖却越深。
产生的根源:分工的增长: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人们生产文化因素的能力,但个体却越来越失去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客观文化的能力;货币经济的诞生:货币经济加速了社会分工的过程,令个人与其文化产品日渐分离,强化了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之间的对立。
(b)《货币哲学》
《货币哲学》 是齐美尔的重要著作,其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探讨了货币和价值的一般形式;第二部分探讨了货币对社会和个人的诸多影响。在论述中,齐美尔侧重研究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认为其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问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进一步,他认为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这种趋势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和动力,最后引发了一场现代性的“文化悲剧”。
货币经济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整体层面:
(i)货币创造了一个日益物化的世界。以货币为中介的这种人与人之问的交往关系实际上成为了物与物的交往。
(ii)货币推动了世界的理性化发展趋势。一方面,货币的广泛使用令世界开始有量化的倾向,进一步造就了人们的计算性格。另一方面,现代货币经济交换行为需要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为基础,因而货币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家孩子观念的转变。
(iii)货币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性。货币经济作为单纯的价值符号,在集中、可靠、协调的社会关系中越是凸显其功能。
·从社会关系和个人层面看:
(i)造成了个人的没落。货币的快速流通与消耗,促成了现代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了挥霍和贪梦的属性。一方面一定量的货币在人们心理上变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货币对现代人的影响更加直接,人们疲于应对强烈的刺激,逃避现实,直至逐渐迟钝、麻木不仁。
(ii)货币以及劳动分工造成了社会关系的非人格化。货币经济与现代文明令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另一方面现代化也成为了人的囚笼。人们从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却无力面对更加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的高度专业化,令人们的个性高度分化,却也让个人成为了组织实现目的的工具。其结果是个人更加封闭和孤独,这样的组织中个性的发展也是多余的。
(iii)货币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但货币的出现也加速了人们之间互动的频率,使得人们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个人可以通过消费加入各种交往互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促进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交往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促进社会团结。
评价
(1)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对互动形式的研究申明了自己的社会观。在社会学发展史上有一定位置,从方法论和研究对象角度上对社会学作了有意义的界定,对社会学研究专门化和制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形式社会学很少被后来的社会学家继承。原因在于形式社会学对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描述过于抽象,齐美尔对形式的特别强调,导致他提出的形式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些形式所具有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特征,更多成为精神理解和思想的产物。
(2)社会冲突思想
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被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的转折。对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肯定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辦证因素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塞的冲突论直接吸收了齐美尔的有关思想。
(3)对现代社会学的影响
齐美尔对现代社会学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学派功不可没。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斯莫尔对齐美尔十分推崇,并将其思想引入了美国社会学界。
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学者们将齐美尔思想中过于接近美学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模式,解释为他的思想优势。基于这一特征,齐美尔的著作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化的现代性的本质和独特性的讨论显得意义重大,尤其是关于后现代性的讨论非常时髦,经常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