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用中医】手术治疗率大幅降低,中医解决了我治疗肠梗阻的困惑
【西医学用中医】手术治疗率大幅降低,中医解决了我治疗肠梗阻的困惑
导读: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生岑小杰通过学习吴咸中院士的“通里攻下法”,在治疗肠梗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手术治疗率从30%降至5%。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笔者自1989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后,一直从事普外科工作。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常见的病症,自从在首批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班上学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的内容后,对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救治率及疗效得到了明显提升,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痛苦,对此,笔者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
发现问题
西医认为,临床上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和麻痹性两种,其中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多为肠道肿瘤术后肠粘连索条压迫内疝所致,麻痹性肠梗阻多为炎性反应或大便干结不易排出所致,限于影像学诊断水平,临床上难以区分肠梗阻类型。
笔者医院患者大多为农村人,来院时一般已在本地卫生院或个体诊所经输液、止痛等治疗2~3天,后因症状加重才来求治。医者担心出现肠破裂,引发医疗纠纷,故一般经保守治疗1~2天肛门未排便后,即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确实发现一些患者为麻痹性肠梗阻,有的是大便干结所致,通过术中挤压肠管排出粪便,可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手术的创伤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亦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尝试中医
2014年5月,江西省卫生计生委首次在全省中医医院招募40名非中医类别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一次课上,老师在讲大承气汤时提及吴咸中运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吴咸中创立急腹症治疗“八法”,指出肠梗阻病因应为“气、血、寒、热、湿、食、虫”,病象以六腑为主,总结出“六腑以通为用”的方法,并按照肠梗阻的病机,创立了“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理气开郁法、清热利湿法、温中散寒法、健脾和胃法、补气养血法”八法和相应的代表方剂。以逐邪为治疗第一要务,通腑泄热,导邪外出,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痛随利减”“邪去正安”的目的。
因笔者此前对临床麻痹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率过高问题深感困扰,此后便尝试采用中医“通里攻下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麻痹性肠梗阻手术治疗频率由30%下降至5%,大幅度降低了手术探查的比例。
临床体会
西医认为,肠梗阻患者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B超提示腹腔渗出,就应行剖腹探查术。但笔者在学习了中医理论后,将肠梗阻按病性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气瘀期”,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肠梗阻明显扩张,症见腹部胀气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脉弦,体温正常,腹部压痛、反跳痛不明显;中期为“气血瘀期”,症见体温不超过38.5℃,夜间发热明显,神志烦躁,谵语,腹部压痛、反跳痛存在,痛如针刺,舌黯,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液平面,腹腔有渗出;后期为“气血瘀滞期”,体温在39℃以上,夜间尤高,痛处固定拒按,舌紫黯,影像学显示有大量液平面,腹腔渗出液较多。对于早中期肠梗阻,使用“通里攻下法”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吴咸中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又衍生创制了复方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加减方、复方大柴胡汤、复方大陷胸汤,就其使用,笔者有几点体会。首先问诊十分重要。应询问患者发病时间,近3个月至1年内是否有便秘史,是否有血便史,并应常规做肛门体检。其次,体格检查时应观察患者舌象,以明确实热证还是实寒证。对于早期肠梗阻患者,确定为实热证,可用大承气汤;如病程超过48小时,考虑为中期肠梗阻,还应加用活血化瘀法,运用桃仁承气汤及其加减方,可明显减轻肺部感染几率;显示腹腔有中等量渗出液时,则多用复方大陷胸汤,加用甘遂泄水逐饮,增加泻下的作用,对于体虚、高龄患者加用黄芪、人参补中益气。最后,经过上述治疗后,如腹痛、腹胀继续加重,体温仍持续升高,腹腔渗出液为血性液体,则应立刻进行手术探查。
笔者在临床中边学习边体悟,深感中医药博大精深,此后笔者将继续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为广大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