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乡烟火,岁至春回:四川乡村春节习俗记
蜀乡烟火,岁至春回:四川乡村春节习俗记
四川,这片巴山蜀水环绕的土地,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春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世世代代的四川人紧紧相连,传递着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春节前奏:忙年的热闹
四川乡村的春节,从腊月就开始了忙碌的前奏。“腊月八,银子当瓦渣”,腊八节一到,年味便愈发浓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腊八粥。用大米、糯米、红豆、绿豆、红枣、花生、桂圆等食材精心熬煮,各种食材在锅里翻滚交融,熬出的粥香气四溢,浓稠香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腊八粥,不仅是为了饱腹,更是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甜甜蜜蜜、和和美美。
腊八过后,便是扫尘的日子。四川人称为“打扬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全家老小齐上阵,拿起扫帚、鸡毛掸子等工具,清扫房屋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屋顶的灰尘、墙壁的蛛网,还是家具的积垢,都要彻底清除。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清洁环境,更是希望借此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在扫尘的过程中,一家人有说有笑,相互协作,整个屋子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杀年猪也是四川乡村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在腊月中旬左右,当肥硕的年猪被宰杀,猪血会被接起来,用来制作血旺,猪肉则会被分割成大块。一部分用来腌制腊肉、香肠,这可是四川人过年的“硬通货”。将猪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腌制,再经过烟熏,那独特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村子。剩下的新鲜猪肉,会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刚出锅的回锅肉、滑嫩的血旺,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
除夕:团圆的盛宴
除夕,是四川乡村春节最隆重的日子。一大早,男人们就开始贴春联、门神。春联的内容多是祈求平安、吉祥、丰收等美好愿望,字体刚劲有力,红底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门神则多是秦琼、尉迟恭等形象,贴在大门上,寓意着驱邪避灾,守护家庭。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碌,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四川乡村春节的重头戏,也是一家人团圆的象征。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少不了的是“九大碗”。这“九大碗”包括了粉蒸肉、烧白、扣肉、夹沙肉、酥肉等,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寓意。比如粉蒸肉软糯香甜,象征着生活的甜蜜;烧白肥而不腻,寓意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除了“九大碗”,还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共享天伦之乐,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期待。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会围坐在火炉旁,开始守岁。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用红包包好,寓意着压祟驱邪,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孩子们则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将压岁钱收好,这可是他们新年的第一笔财富。守岁时,大家会一起聊天,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或是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初一清晨,四川乡村有“出行”的习俗。人们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方向,带上香烛、纸钱等,去祭拜天地神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回来后,一家人会吃汤圆,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初一这一天,人们还会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见面时,大家会拱手作揖,说着“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初二开始,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们会带着丈夫、孩子,提着礼物回到娘家。娘家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姐妹们也会回来,大家一起聊天、玩耍,回忆着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亲情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在四川乡村,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舞龙队和舞狮队走村串巷,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舞龙时,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腾,时而蜿蜒前行,时而盘旋舞动,气势磅礴。舞狮则以灵活的动作、俏皮的神态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村民们会点燃鞭炮,迎接舞龙舞狮队的到来,寓意着驱邪避灾,带来好运。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欢呼雀跃,热闹非凡。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在四川乡村,这一天会吃元宵,猜灯谜。元宵有甜口和咸口之分,甜的有芝麻馅、花生馅,咸的则有肉馅、菜馅等,口感软糯,味道鲜美。猜灯谜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人们将写有谜面的纸条挂在灯笼上,供大家猜测。猜对的人可以获得小奖品,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又考验了大家的智慧。晚上,还会有放孔明灯的活动。人们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点燃放飞,看着孔明灯缓缓升起,带着自己的梦想飞向远方,心中充满了希望。
四川乡村的春节习俗,是一部生动的民俗文化史,它承载着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成为四川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