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子出门一趟居然要带上万人?盘点皇帝爱用的交通工具
古代天子出门一趟居然要带上万人?盘点皇帝爱用的交通工具
古代帝王身处万人之上,吃穿用度也是极尽奢华,然而皇帝也不是每天呆在深宫大院,他也是要出门的,乾隆这种喜欢旅游的,更是离不开出行座驾。然而古代并没有动车、高铁、飞机这样的出行工具,皇帝贵为九五至尊,自然不可能步行,那么不同朝代的皇帝想要出门,会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皇家礼仪如此纷繁复杂,皇帝出行又是怎样的规模,会带多少人通行呢?
夏商周:马车
据《太平御览》记载,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然而黄帝造出的车也只是一个拥有圆形轮子,能够前进的工具,那时候车轮是实心的,道路也没有修缮,靠人力推动车辆前进十分颠簸,坐起来并不舒服。
直到夏朝,黄帝的后代奚仲对车进行了改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够不靠人力保持平衡的车,并创造性地使用牛、马等畜力拉车,将人力释放。传说奚仲制造的车,不仅结构精妙,且速度极快,经久耐用,行车效率大大提高。大禹见到他造的车,就下令全国推广,一高兴还升了他的官职,让他担任夏朝负责管理全国车马的官员——车正。尽管那时候的车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中的车,就是奚仲马车的原型,他也因此被称为“世界造车先祖”而名垂千古。
也是在夏朝初期,首次出现了关于轿子的史料记载,但是当时的君王和大臣出行还是主要使用马车,那时的马车叫“辇”,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驾驶一辆车。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王度记》
君王出行的礼制也在夏朝得到了完善,《尚书.夏书》中记载了周朝的各种礼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君王出行是这么记载的:“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这便是知名典故“天子驾六”的前身。“驾六”的意思是指天子出行时,一辆马车需要配备六匹骏马,以体现天子的身份和地位。
“天子驾六”的传统流传千年,直到明朝朱元璋依然遵守着这样的礼节。周王城广场就曾经出土过天子驾六的丧葬坑,六匹马的骨骼及车辆的残骸清晰可辨,此外秦始皇陵的陪葬陵中也曾经出土过“天子驾六”的遗址。
秦朝:81辆车组成的皇家车队
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全国巡游,几乎踏遍了整个秦帝国,他的出门工具也是马车,当然他坐的绝不是普通的马车。据《后汉书》记载,皇帝出行的仪式按规模有大驾、法驾、小驾之分,秦始皇巡游时就选择了“大驾”的规模,选用81辆车,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威风凛凛远望如长龙一般壮观。
而始皇本人乘坐的是一种名为“金根车”的车,由四匹马主要拉行,分前后两段,后段车厢呈凸字形,分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前室较窄小,是御手乘坐;后室宽敞,有帐篷一般的顶,还拥有两扇窗户可以自由开合,是车主乘坐。
而在那个没有水泥和橡胶的年代,马车的车轮由包裹铁皮的木头制成,在泥土地上行驶,长此以往地上会形成深深的车辙印;在车辙印中行驶的车能获得最小的阻力和最快的速度。战国时期各国的马车大小不一,车辙有宽有窄,因此秦始皇下令将全国范围内车轮的间距都改为六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车同轨”。
汉朝:卤簿制度形成
到了汉朝,卤簿制度逐渐完善,所谓卤簿,简单来说就是古代天子出行时,给自己配备的仪仗队,大驾、法驾、小驾的区分就是在汉朝确定的;随后卤簿制度被魏、晋、唐、宋、元、明、清历朝沿用,并不断调整强化。
前面提到秦始皇出行选用81辆车的大驾随行,而汉朝的皇帝们可不能像他一样随心所欲使用大驾,按照《汉官仪》的规定,西汉时皇帝只有每年出宫祭拜天地的时候才能使用大驾的规格,而到东汉,皇帝只有驾崩时才能用大驾的规格,可以说是一生只有一次体验了。一般汉朝皇帝日常出宫只能使用法驾规模,也就是36辆车。
除了豪华的车队,皇帝同时也配有专门的保安,以保障天子安危,这就是警卫制度。首先在汉朝皇帝出行前,对于皇家车队即将经过的地方,士兵们都会对路上的车流、行人进行管控,保证路人与皇帝的车有一定距离,并在沿路安排警卫,保证皇帝的安全。
唐宋:超豪华皇家车队
唐宋时期皇帝出行的车队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负责开路的导驾、负责牵马的引驾、保护整个车队安全的警卫卫、皇帝本人的大驾以及担任气氛组的鼓吹乐队。宋代画家的《大驾卤簿图书》曾经详细描绘了皇帝出门的景象,这幅画中共出现人物近5500个、车辇60余乘、马2800匹、牛36头、象6只、乐器1700件,兵器1548件,可见当时皇帝出门的排场之大。
车队最前方的导驾会有十二名专门的旗手,高举十二面大旗,后面跟着四辆导驾车;引驾的成员则称主要是陪同皇帝的文武百官及皇帝的御马,其间也夹杂着皇家士兵。皇帝的大驾是整个车队的核心,一般大驾由太仆卿驾驭,数十位驾士环绕,两侧还有高级武将护驾。除了近身侍卫,外围还有多列配备了兵器的骑兵和步兵,多达数百人,以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
最后是一只近千人的鼓吹乐队,主要乐器是各种鼓,如鼓、大鼓、铙鼓、节鼓、小鼓、羽葆鼓等,及一些吹奏乐器,如笛、箫、胡笳、筚篥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整支乐队由近千人组成。宋仁宗时出一次门要带两万余人,而宋高宗南迁时出门只带一千多人,可见不同皇帝的喜好不一,出门带的人也不尽相同。
除了马车,唐朝时皇家也重新拾起了被遗忘多年的轿子,那时候叫步辇,比如太宗年间的《步辇图》就描绘了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上,由四个宫女抬着前进。
元明清:
元明清的皇帝们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出门玩出了花来。比如忽必烈出门的时候,既不喜欢马车也不喜欢人抬轿子,而是别出心裁地用大象驮着自己前进。当然并不是直接坐在大象身上,而是在象背上放一个木制的轿子,皇帝则坐在轿子里。由于大象十分聪明、走路稳,力气也大,能够驼起更大的轿身,天子坐着十分舒服。马可波罗就在自己的游记中记录了皇帝的象队:一支皇家象队有近五千头大象,它们全部披着用金银线绣成的衣服,后面紧跟着骆驼队,列队前进,蔚为壮观。
清朝末年,汽车开始进入中国,1901年慈禧太后大寿的时候就收到一辆汽车,溥仪也曾经花3000大洋给自己买了一辆车。其实,古代的交通工具再先进,速度、舒适与安全甚至无法兼顾其中两项,即使是贵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无法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汽车中我们已经能做到三者兼顾,让现在普通人都能享受到远超古代皇帝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