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LPC总线协议深度解析:通信协议背后的秘密及其实用技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LPC总线协议深度解析:通信协议背后的秘密及其实用技巧

引用
CSDN
1.
https://wenku.csdn.net/column/6cc0hq68mh

LPC(Low Pin Count)总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PC体系架构中的低速串行扩展总线,由Intel公司开发,用于连接低速外围设备到主板或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本文将深入探讨LPC总线的理论架构和通信原理,并逐步揭示其在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中的应用细节。

LPC总线协议基础

LPC总线(Low Pin Count Bus),即低引脚数总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PC体系架构中的低速串行扩展总线。它由Intel公司开发,用于连接低速外围设备到主板或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LPC总线的推出旨在替代老旧的ISA总线,它不仅简化了硬件设计,还减少了PCB上的占用空间。LPC接口被设计为支持多种外围设备,包括键盘控制器、实时时钟(RTC)、硬件监控、USB接口以及系统总线等。

在深入探讨LPC总线协议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LPC总线支持多种传输模式,包括并行和串行模式,并具备独立的数据和地址通道。它的物理层设计非常简单,通常只使用几根信号线就能完成复杂的数据交换任务。由于其在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方面相对容易掌握,LPC总线被众多嵌入式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所采纳。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LPC总线的理论架构和通信原理,并逐步揭示其在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中的应用细节。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将能够理解LPC总线如何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发挥其关键作用,并掌握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地应用这一技术。

LPC总线协议的理论架构

2.1 LPC总线的协议层次

2.1.1 物理层特性

LPC(Low Pin Count)总线协议是一种用于微控制器的接口标准,设计用于实现高速、多用途的外设连接。物理层在LPC总线中定义了信号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物理层,LPC总线支持3.3伏或5伏的电压标准,其信号线数量少,一般为7至47根不等,依赖于版本。它能够通过较少的引脚实现数据、地址、控制信号以及电源和地线的传输。

物理层的特性还包括信号的传输速率。例如,LPC 478接口支持高达33MHz的时钟频率,而更先进的版本如LPC 17xx系列,时钟频率可达到60MHz,使得数据吞吐率可以达到25MB/s至33MB/s。物理层的这些特性保证了LPC总线能够满足实时应用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

参数项
描述
电压标准
3.3V 或 5V
信号线数量
7至47根不等,取决于LPC版本
时钟频率支持
LPC 478: 最高达33MHz
LPC 17xx系列: 最高达60MHz
数据吞吐率
LPC 478: 最高25MB/s至33MB/s
LPC 17xx系列: 最高33MB/s
2.1.2 数据链路层功能

数据链路层在LPC总线协议中负责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它主要处理帧的封装、差错检测以及流量控制。LPC总线的数据链路层通过帧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将数据封装成可以在总线上安全传输的帧格式。

LPC总线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它同时结合了硬件协议的特定机制,比如使用等待状态(wait states)来调节数据传输速率,确保主从设备之间同步,以及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进行错误检测。

在数据链路层,通过地址和数据分时复用,实现了总线的高效利用。地址和数据通过同一组线进行传输,采用分离的时钟边沿来分别传输地址信息和数据信息,进一步降低了硬件的复杂度和成本。

2.2 LPC总线的数据传输机制

2.2.1 传输模式分析

LPC总线支持两种基本的传输模式: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同步传输模式下,数据在固定的时钟边沿进行传输,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利用率。而异步传输模式允许主设备和外设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工作,增加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

在同步传输模式中,数据在时钟的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采样,确保数据传输的同步性。在异步传输模式中,通常使用类似于I2C协议的起始信号和停止信号来标识数据帧的开始和结束。这两种传输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外设的特性,以及对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同步性的需求。

2.2.2 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

LPC总线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对于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LPC总线采用CRC校验机制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CRC是一种循环冗余检查算法,通过在数据帧中添加一个校验值,接收端可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损坏。

LPC总线支持两种CRC校验机制:32位CRC和16位CRC。32位CRC提供了更高的错误检测率,而16位CRC在保持一定错误检测能力的同时,降低了处理的复杂度和速度。这些机制允许系统设计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错误校验方法。

2.3 LPC总线的时序要求

2.3.1 总线访问时序

总线访问时序是保证LPC总线高效运作的关键。总线访问时序包括总线仲裁、总线申请、总线授权以及数据传输等多个阶段。在LPC总线协议中,总线仲裁由主控制器(通常是微控制器)负责,以确保一次只有一方可以访问总线。

在总线访问时序中,主设备通过请求信号(REQ#)和响应信号(GNT#)与总线仲裁器通信。当主设备准备发起传输时,它会将REQ#置低,等待仲裁器将GNT#置低以授权访问。一旦得到授权,主设备开始传输数据,并在传输完成后将REQ#置高,以释放总线。

2.3.2 同步与异步传输时序差异

同步和异步传输在时序要求上有明显的差异。同步传输要求精确的时钟同步,以确保数据在正确的时钟边沿被采样。在同步模式下,时钟信号由主设备提供,并且时钟频率是固定的。

在异步传输模式下,由于主设备和外设可能工作在不同的频率下,因此时序要求更加灵活。异步传输需要确保主设备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是有序的,这通常通过握手信号(如ready信号)来控制。当一方准备就绪时,它会通过ready信号通知对方,从而保证数据的稳定传输。

在LPC总线设计中,时序的精确控制对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传输模式和时序要求,要求硬件和软件设计人员有深入的理解,并在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

LPC总线协议的通信原理

3.1 LPC总线的信号定义

3.1.1 地址和数据信号的分配

LPC总线在进行数据通信时,需要对地址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区分和分配,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输到目标地址。在LPC总线上,地址和数据是通过复用的方式来传输的,这意味着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共享同一条物理线路,但是在不同的时间点,线路承载的信息类型不同。

地址信号负责在总线上指定目标设备的物理地址,而数据信号则用于传输实际的数据信息。在数据通信开始之前,首先通过地址信号来指定目标设备,随后在数据传输阶段,这些相同的线路会传输数据。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所需的线路数量,从而简化硬件设计和降低成本。

3.1.2 控制和状态信号的作用

控制信号用于管理LPC总线上的通信流程,指示数据传输的方向,以及传输的开始和结束。这些信号包括但不限于:

  • ADS# (Address Strobe) :地址选通信号,当有效时表明地址信号稳定,可以进行读写操作。
  • WR# (Write) :写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向为从主机到外设。
  • RD# (Read) :读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向为从外设到主机。
  • DREQ (Data Request) :数据请求信号,外设用来请求主机进行数据传输。
  • DACK# (Data Acknowledge) :数据响应信号,主机用来响应外设的请求。

状态信号则向总线上的设备提供当前总线操作的状态信息,例如:

  • BUSY# (Busy) :总线忙信号,表示总线上正在发生数据传输。
  • IREQ (Interrupt Request) :中断请求信号,由外设发出,向主机请求中断服务。

这些控制和状态信号协同工作,确保了总线上的数据传输有序进行,同时提供了必要的错误检测和流程控制机制。

3.2 LPC总线的通信过程

3.2.1 启动传输的条件

在LPC总线上开始一个数据传输的条件是主机通过设置相应的控制信号来发起传输。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地址选通 :主机在ADS#信号有效时,将目标地址放置在地址数据复用线路上。
  2. 读写控制 :根据是读操作还是写操作,主机分别置位RD#或WR#信号。
  3. 数据准备 :如果传输方向是从主机到外设的写操作,主机准备数据并放置在数据线上。
  4. 传输确认 :目标设备通过检测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在准备好接收数据后,通过DREQ信号向主机请求数据传输。

以上步骤是LPC总线通信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它们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2 数据的打包和发送

数据在LPC总线上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的。在发送数据之前,数据需要被打包成一个或多个字节,这取决于主机与外设之间的协议约定。打包过程通常由主机的软件逻辑控制,而传输本身则由硬件接口控制。

在数据发送时,首先,主机检查是否有任何等待接收数据的外设发出DREQ信号。一旦检测到DREQ信号,主机将数据放置到总线的数据线上,并通过置位WR#信号,通知外设可以接收数据。数据传输通常在主机撤销WR#信号之后结束,此时外设会将DACK#信号置位,表示数据已成功接收。

3.2.3 传输完成的确认机制

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LPC总线提供了传输确认机制。这个机制分为两个部分:

  1. 传输确认 :一旦外设接收到数据,它会通过将DACK#信号置位来通知主机数据已被接收。这表示一次数据传输操作的完成。
  2. 错误检测 :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比如数据校验失败),则主机和外设可以使用错误检测机制来请求重试操作。通常,这涉及到重试计数器和超时机制的使用,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确认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是LPC总线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现中,开发者需要考虑到这些细节,确保总线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化的数据传输流程,包含了地址选通、读写控制、数据发送、传输确认以及错误检测的示例。这段伪代码涵盖了从数据准备到发送再到传输确认的基本操作流程,并通过函数形式抽象了具体的操作细节。在实际的硬件和软件开发中,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环境和协议标准来实现这些功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