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轼写得最洒脱的一阕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这是苏轼写得最洒脱的一阕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通过对一场雨中行路的描写,展现了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首词的内涵,带您领略苏轼笔下的洒脱与从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赏析
这首词,写了一次去“沙湖”路上遇雨而往返的过程,分上下两阙。
先来看上阙。尽管雨打树叶响,仍未阻止行。遇雨不怕,“一蓑”在身,“竹杖”握手,“谁怕”?我不怕,照常前往。写出了词人遇雨不畏,乃而前行的奋勇精神,而且愈阻愈勇的乐观“奋斗”精神:“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凭“烟雨”吹。上阕中的“吟啸、轻胜、任平生”几个词,把词人遇雨后的勇往与乐观精神风貌凸显了出来。
这里的雨即是实“雨”,又化幻成了词人笔下的“虚雨”,是一种隐喻,隐喻成了困难,这才是词人写这场“遇雨”的目的。
再看下阙。回去的路上是什么情景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情景和上阙形成了鲜明对比,词人的意思也就明显凸显了出来:困难不可怕,克服困难后,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多么潇洒过往的来路呀!真让人欣赏又欣慰呀!
人生行路避雨难,遇雨前行准胜天。风雨过后彩霞迎,人生圣景幸福泉。
评诗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在《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诗歌学人》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布或在《山东诗歌》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夕阳拾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