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索星空与历史 用宇宙的视角思考一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索星空与历史 用宇宙的视角思考一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getMobileArticle.htm?id=382766

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代表作《宇宙》及其同名电视系列片自1980年问世以来,便在科学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是卡尔·萨根诞辰90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科学普及先驱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生存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宇宙。 视觉中国供图

一张“暗淡蓝点”的照片让很多人知道了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他带世人见识了身处浩瀚宇宙的地球在黑暗包裹中的暗淡、渺小,让我们能够不被地球束缚,从宇宙的视角思考日常的一切。

萨根的宇宙观不仅仅是对天文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思考。萨根通过他的著作和科研工作,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天文学和宇宙的认识。他的工作影响了无数读者,也为科学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科学经典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每次捧读卡尔·萨根的作品,总会让人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这句名言。

卡尔·萨根的杰作《宇宙》及其13集的同名电视系列片于1980年问世,随即佳评如潮。44年过去了,萨根的亲密合作者、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安·德鲁彦说道:“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宇宙》一书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书单包括那些享誉世界的名著,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等,这88本书按年代顺序排列,第一部是出版于1751年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电的实验与观测》。”

《宇宙》涉及知识面广博,文字流畅优美,具备中等文化者皆可尽情欣赏。面向公众,正是作者的初心。仿佛是一种象征,从30余年前已届耄耋之年的李珩先生、年逾花甲的李元先生为之作序、撰文,到今天年逾古稀的学者为卡尔·萨根的《宇宙》的第二个中译本作序,再到“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读者群,《宇宙》已经影响了中国五六代读者。

萨根:一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

关于萨根其人,最完整的记述当推美国科学作家凯伊·戴维森所著60余万言的《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此书中文版由暴永宁先生执译,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纳入《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2014年又出一新版,纳入《科学大师传记精选》系列。

卡尔·萨根于1934年11月9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他是美国一流的天文学家,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是美国太空探测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社会公众而言,萨根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展演科学的艺术家”是人们对他宣传科学的杰出才能之美誉。萨根博学多才,英俊潇洒,是美国无数年轻人的偶像。他的《宇宙》一书全球销量很快就突破了500万册,电视系列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播出。他的《宇宙联络》《伊甸园的飞龙》《彗星》《暗淡蓝点》《魔鬼出没的世界》等科普和科学文化读物在世上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拥有大量的读者。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届阿西莫夫科普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天文学会的“突出贡献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公共福利奖”。1996年12月20日,萨根因患骨髓癌并发肺炎去世,终年62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早在1982年已将第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萨根”。

1994年10月,康奈尔大学为庆祝萨根60岁生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全世界300多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萨根的亲友应邀参加。会上有四大论题:1、行星探索;2、宇宙中的生命;3、科学教育;4、科学、环境和公共政策,它们正是萨根数十年的兴趣和成就之所在。会后论文结集出书,题为《卡尔·萨根的宇宙》。

这次会议伊始,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普雷斯发表“向萨根致敬的演讲”,演讲的首句便是:“赫胥黎曾经说过:‘过了60岁还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他的作用会是弊大于利。’这对我们一些人是适用的,卡尔却是少数的例外。”

时任康奈尔大学荣誉校长弗兰克·罗兹在会上致闭幕词“60岁的卡尔·萨根”。他说:“我们对所有员工有学识、教学和服务三方面的要求。无论如何衡量这三个因素,卡尔都有明星般的上佳表现……的确,卡尔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美国《每日新闻》评论说:“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这正是萨根赢得人们广泛尊敬的根本原因。

当然,世事——尤其人事是很复杂的,这给萨根带来很多麻烦。例如,1992年美国科学院增选院士,著名生物学家斯坦利·米勒院士大力推举萨根:“你们翻过他的履历吗?简直无法相信,他什么时间睡觉呢?”然而反对者也不示弱,萨根最终落选了。他离异多年的前妻、著名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她虽因私人问题生前夫的气,但她坚定地认为萨根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事后她给萨根写了一封信,气愤地说道,总而言之“挡在道上的是人类最恶劣的天性:红眼病”。

1994年,美国科学院对此事亡羊补牢,向萨根颁发了“公共福利奖章”,并评论道:“就反映科学的奇妙、振奋与快乐而论,从不曾有任何人像萨根这样广博,也很少有人像萨根这样出色……他能紧紧抓住千百万人的想象,并能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艰深的概念。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作为一个人,萨根又充满着矛盾:他心地善良、成就卓著,但又有一些令人怵头的缺点。他的头两次婚姻均以感情破裂而告终,在同行中又不乏“对头”。这一切,在《萨根传》中均有细致的描写。

1996年萨根逝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著名古生物学家兼作家斯蒂芬·古尔德叹曰:“这使我联想到尼赫鲁对圣雄甘地之死的感觉——光明消失了,黑暗笼罩了一切。”与萨根毕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城市伊萨卡、帕萨迪纳和纽约,分别举行了三场悼念仪式。

萨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鞠躬尽瘁。他态度鲜明地反对核武器,努力阐释“核冬天”理论:核战争酿成的巨大火灾将使大气中烟雾弥漫数周甚至数月,阳光将被阻隔,地球严重降温,造成近乎冰封的状态;核战争不是下象棋,输了还可以重来。倘若“核冬天”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即使只动用人类的一小部分核武器,也有可能使地球陷入核冬天,挑起核战争无异于自杀。

萨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研究了流行于美国的种种伪科学,阐明它们为什么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会追捧这类货色,他呼吁社会公众要重视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地认识世界,不要让那些猎奇的迷信误导人们。如今各种迷信和伪科学活动可谓变本加厉,重读萨根便有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萨根的作品确未过时

萨根的作品确未过时。首先,他的许多思想还在逐渐转化为现实,例如太阳系的行星际空间探测,地外生命的探索等。其次,具体的知识自当随时更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光辉却永远不会过时。再次,萨根阐释科学的技巧、展演科学的艺术,始终是后来者的楷模。经典之树常青,缘由亦在于此。

康德说过,读卢梭的书他得读好几遍,因为在初读时文笔的优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内容。我们读萨根的书,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宇宙》最后一章“谁为地球代言”的最后一段写道:“我们(指人类)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宇宙局部的体现。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起源冥思苦想:星辰的产物在思索繁星;千亿亿亿个原子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正在思考着原子的演化;沿着漫长的旅程,至少在这里,意识觉醒了。我们的忠诚是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的生存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宇宙,古老广袤的宇宙,我们的生长之地。”书名《宇宙》,再次落到了实处。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亟须萨根那样杰出的科学家兼科学普及家。这并非指每个科学家投身科普的力度皆须与萨根媲美,而是说对于科学之普及怀有何等的理念、热情和责任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