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AI到底会给科学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AI到底会给科学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9P1L00

2025年,AI到底会给科学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一场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学者参与的圆桌讨论中,专家们围绕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从化学到生物医学,从心理健康到职业变革,专家们分享了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科学四十人圆桌活动现场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高毅勤,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科学探索奖得主王光宇,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副主任黄民烈。

AI在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化学与计算化学

高毅勤教授指出,化学研究面临巨大的数据量挑战,例如小分子的可能性高达10的200次方种,药物分子也有10的60次方种。传统的理论推导和科学计算难以应对这种复杂性。而深度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压缩表示和特征提取,AI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快地理解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

生物医学计算

王光宇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智能信息处理和生物医学计算。他强调了AI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三个关键层面:大规模数据协作、智能算法和模型创新,以及应用层面的工具开发。团队构建了一个1760亿参数的生物医学基础模型,通过在海量科学大数据上训练,使其具备生物医学知识与能力。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可信的隐私计算平台,以支持科研机构的合作。

AI for 心理健康

黄民烈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专注于AI的安全和对齐,以及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他们开发了基于大模型的AI心理咨询工具,能够提供初步的心理状态评估和情绪疏导。此外,还开发了培训咨询师的工具,以帮助咨询师提升技能。黄教授认为,AI作为心理咨询师达到中级咨询师水平是非常有可能的。

AI for Science的关键挑战

专家们讨论了在使用AI for Science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数据污染、算力需求、以及如何确保AI工具在真实场景中的可用性。高毅勤教授提到,分子领域的模型需要符合量子力学规律和对称性要求,这与通用模型有很大不同。王光宇教授则强调了生物医学领域数据的复杂性,指出通用大模型在专业场景下的适用性有限。

AI如何重塑科学研究

专家们探讨了AI是否能够识别新的科学问题、发现反常现象,以及提出创新想法。王光宇教授认为,生成式AI能够提出大量新的假设和方案,从而拓展科研的问题空间和解空间。黄民烈教授提到,AI确实有可能提出创新性的假设,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处理长尾数据。高毅勤教授则指出,AI在复杂系统中的潜力巨大,但需要人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AI的未来展望

专家们讨论了AI是否会在不同科学领域持续引导出突破性的成果。黄民烈教授认为,虽然AI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但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可能会降低。王光宇教授则认为,AI在生物医学领域仍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疾病问题方面。高毅勤教授则指出,AI带来的变化可能不会超过量子力学或微积分等重大科学发现。

AI vs. 传统工具

专家们讨论了AI与其他科学工具的区别。王光宇教授指出,AI的本质是让机器具备类似人类的能力,随着大模型的发展,AI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推理能力。高毅勤教授则认为,AI带来的变化可能没有量子力学或微积分等重大科学发现那样深远。

AI时代的职业变革

专家们讨论了AI对职业的影响。黄民烈教授指出,AI正在改变教育方式,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教育工具、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高毅勤教授则强调了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为在文科中引入一些基本的科学和数学素养,或许可以用更高效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和教学。

科学家快闪接力

在快闪接力环节,多位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对AI未来的看法。黄民烈教授指出,目前的AI没有自主情感,但研究者希望让AI有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状态变化过程。李春光教授担忧大量人工生产的内容可能会影响发现事实、真相和真理的能力。王飞跃研究员提出,智能本身是不可解释的,但可以治理。张峥教授认为AI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刘钝教授则提醒大家关注大数据和大语言模型的控制权问题。颜基义教授表示,作为86岁的学者,他很高兴看到AI的迅猛发展。苏夜阳研究员强调了文科的重要性,认为文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刻思考AI与人类的关系。王雪凇研究员讨论了AI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周忠和教授则提出了关于科研范式变化的问题。王飞跃研究员描绘了未来科学家的工作场景,认为科学家将成为智能新时代的“农民”。周祝平教授担忧AI可能带来的控制权问题。张峥教授认为AI是一个放大器,取决于使用者的心灵状态。夏志宏教授指出,AI基于概率论,无法提供创造性工作。饶毅教授则认为,AI对神经科学的影响有限,但在脑机接口领域可能有所作为。

这场圆桌讨论展现了AI在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同时也揭示了AI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多挑战。专家们的观点为理解AI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