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阳明心学01 - 我们为什么需要阳明心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阳明心学01 - 我们为什么需要阳明心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30/20/1063992_1145601916.shtml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在当今这个物质丰裕但精神困惑的时代,阳明心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内心安宁与幸福的道路。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兼备之人。
他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
他创建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智慧宝库和精神财富。
他的思想在海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张居正、稻盛和夫等众多大人物都奉他为心灵导师。
无数阳明心学的实践者,走出了精彩的人生,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阳明心学是一门,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高、人格更完善、内心更强大、更快乐、更幸福的学问。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世界。
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攫取物质财富,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痛苦、迷茫和纠结。
并且日甚一日地充满了挫折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要治愈这样的物欲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灵。
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通俗的话说,鞋子穿着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财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就会感到幸福。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便让他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本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灵状态与他的人生幸福直接相关的!
那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呢?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最简单的标准就是:
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
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心灵健康的人。
想要获得这样的心灵健康和精神境界,就必须要修行。
世人对修行通常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
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
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
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
只有自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
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不懂修行为何物。
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
很多人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什么也没得到;
有些人虽然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
有些人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还是感觉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
毋庸置疑,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太多人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上述窘境中。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有两点:
一、我们太过于重视物质和金钱,以为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实现,从而导致了物质欲望的膨胀与精神生活的萎缩。
今天,我们太多人被这种既定而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丧失了选择的自由,似乎不敢想象生活还有另外的可能。
二、我们太在于看重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
而当流俗的价值观和大众集体无意识合谋将每个个体绑架,我们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们的人格也会呈现出严重的“外倾化”特征。
用现代新儒家梁漱冥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重心在外”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即便你获得了某种“成功”,这样的成功或许也只是外界所定义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的心灵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的天然纽带。
那么修行要遵守怎样的标准呢?
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也许很多人对这六个字有一定的误解,甚至认为是封建礼教,而人欲被误解为人的基本欲望。
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宇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宇宙,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宇宙。
去人欲指的是去掉那些超越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是: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精神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
别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
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
**幸福=能力/欲望 **
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能力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能力越强,幸福感就越强。
同时,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关系,在能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就越强!
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
一、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减少自己的欲望!
很明显,不管你想通过哪种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肯定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的膨胀,因为不论你的能力如何提升,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
反之,无论你的能力是否有提升,只要你的欲望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会与日俱增,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认为是老生常谈或者认为是迂腐的教条,从而抛之脑后!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增加,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
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
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
近些年,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倡和关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好像都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一场物质与精神背离、信仰与道德失的危机,而拯救之道,或许就蕴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希望这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认可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健康的心灵,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阳明心学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而且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俱有一种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品格,并且直接诉诸个体心灵,因而最适于在日常中修行实践,也最帖近当下。
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是王阳明一生中反复提及的三个字:
致良知
良知有两层含义:
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
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精神宇宙本原。
致良知的“致”,也有两层含义:体认和践行!
我们又该如何达到健康的心灵状态呢?
阳明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
无数阳明心学的实践者,获得了幸福快乐的人生!
阳明心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需,也是我们每个人之所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