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体能训练的新手入门课:认识「肌耐力」、「肌肥大」与「爆发力」训练
肌力体能训练的新手入门课:认识「肌耐力」、「肌肥大」与「爆发力」训练
本文详细介绍了肌力体能训练的四个阶段:肌耐力、肌肥大、肌力和爆发力。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要点、好处和注意事项,并配有相关图片说明。
在设计阻力训练计划时,教练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需求分析。这不仅包括学员的个人目标与运动背景,更需要深入考量其当下的生理状态,尤其是与肌肉能力相关的层面。
训练的进程应按顺序循环,依次涵盖:
- 肌耐力
- 肌肥大
- 肌力
- 爆发力
因为这些能力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肌力与体能教练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走过这样的循环,才能在不同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化方向。
从未接触阻力训练的初学者无法直接进行高强度的爆发力训练,因为他们尚未建立足够的动作控制能力和基础稳定性。即使是具备丰富专项训练经验的运动员,若是初次接触阻力训练,同样需要从基础动作开始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安全性与效益最大化。
因此,在设计训练的内容时,除了主要考量学员的需求外,更要基于教练本身的专长,根据科学分析与专业判断来规划。这是教练的责任所在,也是帮助学员实现长期进步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肌耐力训练
肌耐力训练周期也被称作解剖适应期,是阻力训练的基础阶段。目的是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身体排列与稳定性,以及对训练过程的控制能力。
图片来源:Show教練的訓練筆記
肌耐力训练的目标
肌耐力训练为打底基础的重要阶段,包含:
- 掌握动作轨道控制
- 学习呼吸技巧
- 建立核心稳定性
- 感受训练节奏
肌耐力训练的要点
肌耐力训练阶段通常采用轻重量、高重复次数的训练方式,以降低受伤风险,专注于身体动作的精准性和整体协调。良好的呼吸与节奏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同时降低肌肉过度疲劳的风险。
肌耐力训练是接触阻力训练中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因为它为未来的高强度训练奠定了安全且稳固的基础。除此之外,肌耐力训练还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刚开始进行阻力训练的人或是在运动中恢复期的人尤其重要。通过肌耐力训练,训练者可以逐步适应更高强度的训练需求,从而避免过早进入高负荷训练导致的损伤或过劳。
肌耐力训练的好处
- 安全性高:肌耐力训练减少了高重量训练带来的压力与风险,特别适合初学者。
- 全身协调:专注于全身性控制与稳定性,有助于改善协调与动作一致性。
- 进阶准备:为之后的肌肥大或力量增强做好准备,确保动作轨道与技术的正确性。
肌肥大训练
在建立良好的动作控制与基础肌耐力之后,训练进入肌肥大阶段,也就是专注于肌肉体积增长的过程。
图片来源:Show教練的訓練筆記
肌肥大训练的目标
在建立良好的动作控制与基础肌耐力之后,训练进入肌肥大阶段,也就是专注于肌肉体积增长的过程。
肌肥大训练的要点
- 机械张力:通过适当的阻力(中到高负重)及全范围动作,刺激肌肉纤维拉伸与收缩。
- 代谢压力:利用高次数或短间歇的训练,促进代谢副产物(如乳酸)的积累,增加细胞压力以激发肌肉生长。
- 肌肉损伤:在可控范围内的肌肉微损伤(如离心收缩),通过修复过程来增强肌纤维的厚度与强度。
在这一阶段,训练方法与计划的编排至关重要。结合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如多组次数、不同速度的收缩控制、变化重量与角度等),可以全面刺激肌肉纤维的生长潜力,避免适应性停滞。
随着训练的进行,体型变化会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明显,包括肌肉线条的强化、肌肉体积的增加及力量的提升。
肌肥大训练的注意事项
- 训练范围与负荷:肌肥大训练的最佳负荷范围通常落在1RM(最大重量)的65%~85%,次数介于6~12次,组数约3~5组,以维持肌肉张力并促进生长反应。
- 饮食与恢复的重要性:营养补充(如蛋白质摄入)和充分的休息是肌肥大阶段不可或缺的关键,因为肌肉的增长大部分发生在训练后的修复过程中。
- 训练动作变化与适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相同的训练计划,应定期调整训练参数(如重量、次数、休息时间),以保持对肌肉的刺激。
- 注重全身平衡发展:虽然肌肥大训练的目标是增加肌肉体积,但应注重全身肌群的均衡发展,避免过度强化特定部位,导致肌肉失衡或影响肌肉骨骼运动功能。
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目标
肌力训练的目标是提升身体在各种动作中的最大力量表现。通常采用大肌群、多关节动作、大重量的训练方式,结合渐进式超负荷,逐步增加肌肉承受的负荷,促进最大肌力的进步。
图片来源:Show教練的訓練筆記
肌力训练的好处
- 肌力提升让身体会经历多方面的适应:
- 肌肉:增强肌纤维的力量与效率。
- 骨骼:提高骨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 神经:改善神经肌肉协调与激活效率,使肌肉能更有效地发挥力量。
- 肌力训练并非只适合特定人群:不论训练目标是肌肥大、运动表现提升,甚至是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肌力训练都能提供不可忽视的基础支撑。
- 带来整体性的成长:当你的最大肌力提升后,执行其他辅助动作或单关节训练时,尽管次数相同,你能举起的重量也会随之增加,进一步促进训练总量的上升。训练总量的提升对身体带来更多的刺激,不仅能推动肌肥大的进一步成长,还能优化体型比例与整体运动能力。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肌力的提升因此成为所有类型训练的关键支柱,以下补充其他应注意事项:
- 掌握训练范围与负荷:肌力训练的重点在低次数、高强度。最佳负荷范围通常是1RM(最大重量)的80%~90%,每组进行3~6次的动作,组数则视训练者的经验而定(一般建议3~5组)。
- 多样与专项的变化性:核心动作如深蹲、硬举、卧推与肩推,能有效提升全身肌力。同时,针对特定需求(如运动专项或功能性目标)调整训练内容,能带来更针对性的效果。
- 充分恢复与休息:由于高负荷对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压力较大,应充分安排组间休息(2~5分钟)以及训练间歇,确保身体能有效恢复并适应。
- 肌力的实用功能与生活应用:肌力提升能直接改善日常生活中的体能表现,例如搬重物、运动稳定性与姿势维持,对于中高龄人群尤其重要,因为肌力流失(肌少症)的风险会随年龄增加。
- 心理效益:肌力训练不仅增强身体,还能培养自信与意志力,因为逐步挑战更高负荷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心理韧性的锻炼。
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训练的目标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快速移动重量的能力。爆发力与速度和力量息息相关,因此最大肌力的提升能直接增强爆发力,因为更强的肌力让身体能更快速有效地动员肌肉来完成高强度动作。
图片来源:Show教練的訓練筆記
爆发力训练的好处
许多人误以为爆发力只对专业运动员或竞技表现重要,然而,它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扮演关键角色。例如:快速闪避危险接住掉落的物品,或是在跌倒时迅速恢复平衡,都需要良好的爆发力。随着年龄增长,若缺乏训练,这些能力会逐渐退化,增加意外伤害的风险。因此,爆发力训练不仅是一种运动表现的基础,也是一种功能性的保护机制。
爆发力训练的方法
爆发力训练主要围绕低负重、高速度的动展
- 奥林匹克举重动作:如:抓举、挺举及其变化型。结合力量与速度,能全面提升全身的爆发能力。
- 跳跃训练:如:深蹲跳、箱跳等专注於下肢力量與爆發性提升。
- 拋擲動作:如:藥球拋擲等,針對上肢爆發力與核心旋轉能力的發展。
爆发力训练的特色
- 神经系统参与:爆发力训练极大程度依赖神经系统快速反应与肌肉动员能力,因此,爆发力训练应该在身体状态最佳(如休息充足)时进行,以达到理想效果。
- 进阶与循序渐进:初学者应先通过肌力训练建立稳固基础,再逐步加入爆发力动作,避免不正确的动作模式导致受伤。
- 应用於不同場景:爆发力训练有助于各种生活场景,例如:加快跑步起步速度、搬運重物時的加速度,甚至對運動愛好者(如籃球、羽球、網球)的瞬間啟動及改變方向能力也有極大幫助。
- 年龄与功能性防护:对中高龄者而言,爆发力训练能减缓肌肉快速收缩纤维的流失,增强身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力,从而降低跌倒及受伤的风险。
- 心理层面的好处:通过爆发力训练,学员能培养快速决策与行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尤其在需要迅速应变的情境中更具优势。
结语
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许多人热衷于追求快速改变,却往往忽略了稳固基础的重要性。然而,真正持久的成效来自扎实的努力与耐心的积累。
作为教练,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教育责任。每位学员都有各自的训练目标,无论是增肌减脂、翘臀、人鱼线,还是提升运动表现,教练的角色是确保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观念为基础。
图片来源:Show教練的訓練筆記
正如何立安博士所说,不要高估一天所能达到的成就,也不要低估一年所能累积的效果。基础能力的养成是每个训练阶段的核心,从肌耐力的打底,到肌肥大的发展,再到肌力与爆发力的强化,这些环环相扣,才能为学员打造健康、安全且可持续的进步。
真正的改变并非源于短暂的投入,而是来自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会尊重过程,踏实从基础做起,才能收获持久的成果,并在训练的旅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资料:NSCA肌力与体能训练、怪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