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沉浸式体验一场充满特色的蒙古国婚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沉浸式体验一场充满特色的蒙古国婚礼!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1837010_121119269

哈萨克族是蒙古国第二大民族,约13万人,其中约10万人生活在西北部的巴彦乌列盖省。尽管有些人已定居城市,但游牧传统始终刻在基因里,也保留着相似的民族风俗。尤其在婚姻大事上,无论是现代婚礼还是传统婚礼,都散发着礼数周全、豪放粗犷、载歌载舞、大排筵宴的浓郁民族风。

哈萨克人来到蒙古国阿尔泰地区至少有200年历史。巴彦乌列盖省首府乌列盖在蒙古国独立前是个哈萨克族村庄,今天的它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如蒙古其他地区,交通也不甚方便,从乌兰巴托过来需乘坐近27个小时的大巴,沿途餐馆的食物种类不算丰富,能吃到牛羊肉包子或者面条、炒饭,喝上蒙古奶茶已算不错。市区里有苏联风格的建筑和车辆,也有公寓楼和哈萨克人的帐篷。其实哈萨克人并不是常年居无定所地游牧,多数人只在水草丰美的月份游牧,天气渐冷的深秋至冬季,他们会拆掉帐篷,赶着牛羊,用骆驼或卡车装上家当,搬到固定的房子居住。所以哈萨克人的帐篷比蒙古包更高大和宽敞,因为蒙古族牧民冬天会住在蒙古包中,他们对保暖的要求更高。即便定居城市,哈萨克人在生活中大多保留着传统习俗,特别像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已成为整个家族的重大活动,处处散发着民族风。


在蒙古国西北部巴彦乌列盖省首府乌列盖,哈萨克族一家人正在帐篷中喝奶茶、吃茶点。身后悬挂着兽皮和冬不拉琴。


草原上的“送女儿” 仪式在新娘家的帐篷外举行,新娘的所有亲属和接亲者都会聚集在此,冬不拉弹唱和舞蹈表演持续不断。

简约却不失传统的仪式

在乌列盖市区,通宵营业的地方不是酒吧或便利店,而是专门举办婚宴的饭店。这样的饭店不但能承接上百人的宴席,还可提供跳舞和演奏乐器的空间,让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尽情释放。

有幸在乌列盖的一家饭店参加了一场哈萨克婚礼。整个过程相较旧式婚礼更加现代和简洁,程序上省去了部分宗教礼仪。虽然哈萨克人多数是穆斯林,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完全保守,这一点从通宵狂欢的婚礼上就可窥见。当地人得知想参加这场婚礼时非常高兴,特意找人引领。

进入宴会厅,欢快的音乐声环绕耳边,厅内布置仿照蒙古包内部的样子,头顶炫彩的灯光球一闪一闪。大半宾朋已落座,身穿浅蓝色裙装的司仪拿着篮子向四周抛撒糖果,询问得知,这是哈萨克婚礼上的传统——Shashu,糖象征祝愿,接到糖果的人会好运相伴。赶忙凑上去,有人张开双手等着糖果落下,有人弯腰不停地捡拾掉到地上的“甜蜜”。

这时主持人敲响话筒,仪式正式开始。新娘身穿西式白色礼服、头戴简化版的白色头纱,在两位女孩(伴娘或女性亲属)的搀扶下,沿着通往舞台的地毯走向新郎。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弹唱声随之响起,舞台前方聚起跳舞的人,跟着大家站起来,和着音乐拍手欢呼。琴音进入尾声,在落下最后一个音时,新郎的母亲走上台接过冬不拉,用乐器的长柄掀起新娘的头纱并亲吻她,正式接纳她为一家人。随后,双方父母在台上互换礼物,分别致意,新人礼成。瞬时,全场掌声雷动,服务员端着各式佳肴鱼贯而入,吃席正式开启。动餐前所有人要张开双手,为刚刚结束的仪式默诵祈祷,祝福新人美满幸福。学着当地人的样子从主菜羊肉“下手”。这时新人已佩戴好领花,正挨桌招待来宾。新娘的头纱也已取下,围上了白色头巾表明已婚,并亲手给每位客人奉上煮好的马奶。邻桌的孩子们围在身边,咿咿呀呀地边笑边闹。


描绘传统哈萨克婚礼的画作。画中头戴礼冠披白纱的新娘在两位女性(古时候是新郎兄弟的妻子)的搀扶下到达新郎家族的帐篷前,冬不拉弹唱持续进行,糖果和钱币被抛到空中,祝愿新娘婚姻幸福。

这场婚礼聚集了近半个城的人,男女老少载歌载舞至深夜。婚礼从头到尾都配有现场音乐,欢乐的传统歌舞巧妙地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整个婚礼由新郎方组织,持续一天。第2天,新人要带上礼物回谢亲戚,新郎还要随妻子回门。过去婚礼持续3天(有时更长),现在婚礼通常只要1天,省略了一些习俗和宗教仪式,但最重要的步骤依旧被保留下来,不失传统和礼节。


在西北部巴彦乌列盖草原牧区,传统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上有摔跤比赛助阵,获得冠军的摔跤手和新人合影,共享喜气。 Susan Portony 摄


巴彦乌列盖草原牧区的传统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上,新人同家人一起观看赛马、摔跤比赛。

烦琐却寓意深厚的人生大事

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在古时候甚至今天的一些部落中,父母早在儿子达到适婚年龄前就开始为他张罗婚事,当然现在大多数婚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婚事的第一步就是告知双方父母;第二步类似于中国的“会亲家”,当地称tatti shai。届时,双方父母和重要家庭成员聚在一起讨论婚礼的具体事宜,同时女方家长会借此考察男方家庭实力。婚礼的预算包括为双方家庭成员准备礼物,如果预算高,可去商场挑选贵重礼品;若预算有限,可去巴扎、跳蚤市场选购。礼物包括给女性亲属的服装和首饰,给男性亲属的皮夹克和皮草。另外还要准备Korzhyn,一种用羊毛制成的表面有花纹、下摆有流苏的方形包,里面可以装茶、糖果、糕点,甚至酒。

婚礼仪式前一天,新娘家会举行新娘父母与女儿告别的小仪式,称Kyz Uzatu,直译为“送女儿”。新娘的父母会向新郎家和到场亲属展示嫁妆,新娘身穿哈萨克族传统服装,由母亲亲手为她戴上缝有彩色丝线、珍珠或宝石的头冠,再覆上白纱遮面。新娘与娘家人哭着道别、拥抱和亲吻的行为是流传已久、被称为“哭嫁”的习俗。惜别后,两个女孩一边唱歌,一边牵着新娘的手走到接亲的新郎面前。为了讨个好彩头,整个过程新娘不能回头。第二天早上,新娘带着嫁妆跟来接亲的新郎去娘家举行婚礼。


婚礼仪式前一天,新娘家举行新娘父母与女儿告别的小仪式。新娘的母亲和娘家亲人为她梳妆打扮,并亲手送上礼物。


“哭嫁”是传统哈萨克族婚礼习俗,新娘与娘家人哭着道别、拥抱和亲吻。


与娘家人惜别后,新娘母亲为她戴上冠帽,再覆上白纱遮面。新娘在两个女孩的牵引下,走到前来接亲的新郎面前。


草原上“送女儿”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一早,新娘被新郎带来的接亲队伍护送到新郎家。

到达新郎家后,两位姑娘走在新娘前方,一手挎篮子,一手向空中抛撒糖果和硬币。在场宾客赶紧凑上来“捡幸运”。进门后,客人们用舞蹈表达祝愿,新郎家的男性长辈致辞表达谢意。和中国婚礼一样,双方主要家庭成员的衣服上都别着表明身份的领花。

在婚礼仪式现场,传统的“撒糖”行为引得在场客人赶忙凑上前去,有人张开双手等着糖果落下,有人弯腰不停地捡拾掉到地上的“甜蜜”。

“揭盖头”仪式是婚礼的重中之重。举行前,所有宾客要接受骆驼蓬(草本植物,其种子可入药,有止咳平喘、祛风湿消肿等功效)薰香,类似中国的熏艾灸。骆驼蓬被放在开口容器中燃烧,起烟后仪式主持者手持容器一一靠近宾客。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为了辟邪,二是为了净化屋内空气。当然,新人也要接受薰香。而后新娘被带到事先布置好的白色帘子后面,喝下一口甜水,预示婚姻甜蜜,并在音乐声中缓缓走出,亲友们演奏乐器、唱歌跳舞。新郎的长辈会把一叠现金摆在新娘面前(一种赠送行为)。经过一天的等待,仪式最后环节终于到来,冬不拉弹奏声持续不断,新郎的母亲走到新娘面前,用琴柄掀开头纱并亲吻她。随后,头纱被当场剪成碎片,期望新婚夫妇多子多孙。新郎的母亲摘下新娘的头冠,为她换上白色帽子或头巾,代表她已转变为已婚妇女。在场所有人一起祈祷,新娘在婆家正式亮相完毕,从此走向人生新阶段。



传统哈萨克婚礼仪式上的“揭盖头”习俗被描绘在画作中,古时候新娘的白色头纱是被弹奏冬不拉琴的乐师掀开(右图)。而在现代哈萨克婚礼上,新娘的传统服饰被白色西式婚纱取代,但戴头冠和头纱的传统被保留下来。蒙古国某些地方依然沿用琴师“揭盖头”的习俗,有些地方则由新郎母亲完成。


在简约现代的哈萨克婚礼仪式上,新郎母亲用冬不拉琴柄掀开新娘头纱并亲吻她后,正式接纳她为家庭一员。由身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现场主持(左一)引领,新娘(中)在一众亲属面前完成正式亮相。


在新郎家举办的婚礼仪式上,“揭盖头”环节结束后,一对新人与家族中的男女老少一起跳舞,接受祝福和祝愿。

之后宴会开启。宴会上最特别、也是必须出现的一道菜叫Kuyrk-bauyr,由两片公羊肝中间夹一块肥肉烹饪而成,象征两个家庭已建立牢固关系。“肝”在哈萨克语里发音和“兄弟”类似,所以这道菜的意思是“让我们的关系亲密如兄弟,让我们的人生像肉一样脂香四溢”。而象征两个家庭紧密联合的方式是用白色绸布缠绕两位母亲的腰,之后再由其他女宾将其松开,代表得到祝福。随后,主菜别什巴尔马克(Beshbarmak,意为手抓着吃)登场,它是古时候突厥人的一道菜肴,是将炖熟的马肉或羊肉加上汤和面片煮制而成。别什巴尔马克上桌代表新人和宾客即将陆续致辞,新娘也会在这个时候为每桌客人奉上她亲自煮好的马奶,以表谢意。


“揭盖头”环节结束后,新郎的母亲摘下新娘的头冠和头纱,为她换上白色头巾,代表身份的转变。新娘亲自在现场熬煮马奶,并亲手给客人奉上一豌。


主菜别什巴尔马克登场,它是古时候突厥人的一道菜肴,将炖熟的马肉或羊肉加上汤和面片煮制而成。别什巴尔马克上桌代表新人和宾客即将陆续致辞。

仪式结束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和双方亲属一同前往清真寺,坐在毛拉(Mawla,伊斯兰教职称谓)面前,他手里拿着碗,碗底有水和银币,并念诵着经文。新婚夫妇宣誓后,必须从碗的同一边喝几次水,代表正式结为夫妻。当晚,新郎的姐姐或亲戚会为新人准备床铺,并告诉他们一些婚后事宜。


婚礼仪式结束的第二天,一对新人要和双方亲属一同前往清真寺,聆听毛拉诵经,并当面宣誓。


草原牧区帐篷内的婚礼仪式结束后,毛拉亲自来到新人面前,诵读经书。在双方最亲近的家人见证下,新婚夫妻举起双手并宣誓。

新婚之夜后的清晨,夫妻二人带上礼物拜访男方所有亲戚,而后再同回女方娘家,因为新娘此后一年都不能回来,她要和父母道别。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哈萨克婚礼深受欧洲习俗影响,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但仍能看到传统的痕迹。

阿尔泰山间的马蹄声和猎鹰的鸣叫都标记着哈萨克人的生活轨迹,每一场盛大的哈萨克婚礼既是载歌载舞的聚会,也是一场饕餮盛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游牧民族大气豪爽、能歌善舞的文化特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婚礼现场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观礼之人,即使与新人素不相识,也能感受到他们正在被所有人祝福,这是人类最纯真美好的情感。

本文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2024年第10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