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眼睛红……总是上火怎么办?
牙疼、眼睛红……总是上火怎么办?
说到上火,很多人想到了牙疼、眼睛红、大便干……一上火就吃清热药、抗炎药,似乎已经成了惯例。从医学角度看,上火的“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上火?上火了,吃几盒清热药或抗炎药就管用吗?下面来一一解答。
火有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区别
生理之火
生理之火就是人体的阳气,是推动并维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重要能量,代表生机、能量、生生不息!生理之火提供能量和动力,让脏腑各司其职,维持整个生命活动正常有序。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理之火一旦耗竭,即阳气耗尽,人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病理之火
朱震亨在其所著的《金匮钩玄》中指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这里的火就是病理之火,大家一般说的上火,就是指这种邪火、贼火,它能打乱生命的节奏,让生命无序甚至混乱不堪。
病理之火从哪里来
吃出来的火
人的火气首先是吃出来的。现在很多人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怎么可能不上火?不仅上火,因为体内环境变差,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痛风等)甚至癌症都会纷至沓来。
中医认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那些重口味、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在人体内积热,时间一久,热势燔灼,就会向周围寻找突破口,冲向口腔就会表现出口苦、口臭,冲向皮肤就会形成疔疮疖肿。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
既然有火气,人体内的水肯定是不足的,一方面是因为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耗增多。
食物中的水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以毛细管凝聚状态存在于细胞间,依靠毛细管与食物成分联系,称为自由水;另一种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分子通过氢键而结合,称为结合水。
自由水与食物成分联系较弱,在100℃以下加热就很容易失去;而结合水与营养成分的分子相互作用较强,在100℃时不会失去,只有在加热到120~140℃时才会被去除掉。比如,饼干、薯片、锅巴等脱水食物一旦吃多了,就容易上火,正是因为食品加工过程中失去了结合水。享受美味的同时,失去了结合水的零食趁机与消化道黏膜中的水重新结合,并释放能量,这一释放不要紧,火气就蹿上来了。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奶粉,其在干燥的过程中除去了结合水,所以在冲泡时千万不要冲得太浓。
憋出来的火
有些人,压力一大,就会舌尖起溃疡,痛得坐立不安,这就是憋出来的火。《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憋出来的火,其实是生命能量持续压制状态下的一种释放,这个诱发因素可以来自外部,如高强度的工作等,但更多源自内部,就是压力强度超越了个人的承受阈值和调适能力,刚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气机的郁结,但时间一久,就会郁而化火。
郁闷、压抑、恐慌、烦躁、焦虑等累积的坏情绪造成的压力不能化解于无形,负能量不断蓄积,就会找到一个突破口,以火气上冲的形式释放出来,如牙疼、口腔溃疡等。舌尖是心所对应的位置,心开窍于舌,火邪扰心,一方面可能表现出烦躁、失眠,另一方面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这个突破口就是薄弱环节,次次发作,次次都是相同的地方。此时,清热去火药的效果就不明显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已经不是单纯的实热证了,如果只是清热,效果肯定不好。
脏腑失调的火
人有五脏六腑,上火说得具体一些,会有心火、肝火、脾火、肺火、肾火的不同。
火的原生状态是什么?兴奋的、激烈的、动荡的。如果是生理之火,它会激发你的热情,提升生命的活力;倘若是病理之火,它会消耗你的能量、扰乱生命的秩序,让你不安、焦躁。所以,对待病理之火,一方面要压制,另一方面还要疏导,引邪归正,令其安守其位。
去火小妙招
入静法
病由心生,想要不上火,就要调心。
中医“心”的概念不仅包括了肉质的心脏,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情绪的影响上。心为君主之官,主管神明,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大脑皮质的功能,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功能,过度活跃就会对低层次的功能产生抑制和干扰,如脑子活、想法多、爱操心的人就容易上火。因为高层次的心的功能过度兴奋,就会影响低层次功能活动的发挥,抑制人体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以,为了防止上火,就要调心、调神,让心静、让神安,具体做法如下。
先调形 就是挺身直腰、调整坐姿,最好采用盘坐。如果你觉得盘坐不舒服,普通的盘腿也行。如果盘腿也做不到,那就挺身坐立,大腿与小腿成90°自然放松。不必太纠结,关键是要放松,采用一个可以持久保持的坐姿。
再调息 可以采用腹式呼吸,关键是让呼吸保持一个特点——细静匀长。呼吸要慢,越慢越好。刚开始可以只关注呼气,呼气由副交感神经管辖,可以协助舒缓放松。有人说:“越想放松,脑子里越乱。”其实没关系,顺其自然,乱就让它乱去,乱到极点就会停下来。
终调心 调心的难度最大,取效的周期也较长,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慢慢坚持。刚开始,可以在脑海里想着“放松”这两个字,并在心里默默念出来;之后,逐渐让这两个字中间的间隔越来越长,注意不要在中间的间隔中再插入其他场景、图片、文字等回忆,就是留白,通过训练,留白会越来越长,这个留白就是回归安静的状态。再往后,“放松”这两个字也虚化了,中间的留白慢慢凸显,也就是安静的状态越来越长,最终入静。
食疗法
竹叶莲子心茶
配方:莲子心4粒,竹叶6克,单晶冰糖2~3颗。
做法:将莲子心、竹叶用开水冲泡,放入少许冰糖,少量频服当茶饮。
功效:清心火。
主治:舌尖溃疡,小便黄或淋漓涩痛,烦躁,入睡难。
凉拌苦瓜
配方:苦瓜1根,盐、香油各少许。
做法:苦瓜洗净后切成丝或片,用开水焯一下去除苦味,放入少量盐、香油拌匀即成。
功效:清胃火。
主治:体壮,口干,口渴,口气重,食多易饥,舌红苔黄,脉滑数。
夏枯草茶
配方:夏枯草30克。
做法:煮水代茶饮。
功效:清肝泻火、散肿消坚。
主治:体实,脸涨红,脾气大,血压高,口中苦,眼垢多。
芦茅二根蜂蜜水
配方: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蜂蜜少许。
做法:将芦根、白茅根加水煎煮30分钟后滤出药液,加蜂蜜少许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降火、泄热除烦。
主治:体瘦,口干渴,咽痛,小便淋漓涩痛。
麦冬百合乌梅茶
配方:麦冬10克,百合10克,乌梅(去核)3颗,冰糖适量。
做法:将麦冬、百合、乌梅用开水冲泡,加入冰糖即可饮用。
功效:养阴、生津、除烦,适合阴虚内热之人平时当茶饮。
主治:体瘦,唇红,手脚心热,易盗汗,易咽痛。
外治法
液门
取穴: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说明:①每天按揉液门3~5分钟,可以达到清热泻火、抗炎止痛的作用。②液门是人体自带的“抗炎穴”,清热泻火效果好,平时容易上火的朋友可以经常按揉液门。
太冲
取穴:在足背第1、2趾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说明:①肝气郁结的人按压太冲会有明显的压痛感。②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经常揉按此穴可清泄肝火、疏肝解郁。③建议在按摩太冲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内庭
取穴:在足背第2、3足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说明:①每天早、晚用拇指点揉内庭100次左右,有非常好的泄热效果。②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泄热作用强,荥穴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③个体出现口臭、牙疼、便秘、咽喉肿痛、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
合谷
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说明:个体出现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来去火。
少府
取穴:把手指轻轻地合拢,小指按着的地方就是少府,正好位于掌心横纹上。
说明:少府是心经的荥穴,荥穴主身热,可以滋阴降火,对心火过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疮、夜不能寐、面红目赤、小便赤黄等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劳宫
取穴: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说明:①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心包经主治胸腔、心脏、胃、神志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保护心脏;荥穴则代表脉气从此处开始增强,因此刺激劳宫有助于强化心包经、减少外邪对心脏的伤害,让焦躁的情绪得以平复。②劳宫位于手掌的胃肠反射区,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尿量少、经常便秘者,可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劳宫30秒,其余四指则放在手背后支撑,直到掌心产生微热感,有助于和胃祛湿、清心除烦。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零基础轻松学中医养生》
本书著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凌云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