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家社区老年食堂的盈利之道:从网红面馆到多元经营
重庆三家社区老年食堂的盈利之道:从网红面馆到多元经营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区老年食堂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在保持公益性质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和运营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探访重庆三家不同模式的社区老年食堂,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创新经营方式实现盈利,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家网红面馆养活一个社区食堂
中午时分,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老年食堂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就餐人员约为“五五开”:除了老年人,还有一半多是年轻人。
桥北社区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该食堂由重庆董渝生餐饮有限公司运营,其董事长龚洪明表示,公司经营的网红面馆2021年搬迁至华新街后持续火爆。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面馆转型为社区老年食堂,不仅保留了网红面的招牌,还增加了中餐、早点等服务。食堂为老年人提供1元大馒头、4元小面、4元豆花饭、12元套餐和各种小碗菜,因地理位置优越、价格实惠、味道可口,开业后不久就远近闻名。
龚洪明介绍,桥北社区老年食堂每月运营费用15万元,可盈利2至3万元,其中“网红面”和培训各占盈利点的50%和40%。今年4月,桥北社区老年食堂单日人流量突破3000人次。目前,龚洪明正与南岸区民政局、南坪街道洽谈,有望年内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南坪步行街。
区位优势吸引年轻人来当老人“饭搭子”
中午11点过,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食堂自助餐区热气腾腾的饭菜已出锅,盐菜烧白、黄豆烧肉、苦瓜炒肉、麻婆豆腐、素炒南瓜、凉拌豆干、炒河粉……20余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整齐地摆放着。老人、年轻人陆陆续续走进食堂,有序地排起长队,等待打饭就餐。
民主村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民主村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将社区食堂建好、装好后,与重庆嘉华投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运营,于2023年4月正式投用。
作为一家专业的商业运营公司,为何会接社区食堂这个“小项目”?重庆嘉华投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斌认为,民主村社区食堂从商业上说,具有三个明显优势:区位优势(食堂毗邻万象城和杨家坪步行街)、规模优势(这里是九龙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场景优势(过去是建设厂生活区,有2万多“原住民”)。
果然,社区食堂一开业,就吸引了数百人就餐,目前这个数据已涨至每天最高800多人。其中35%是老年人,其他为年轻居民、白领、市民、游客。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午的自助餐有20个左右菜品,包括荤、素、凉菜、水果、小吃。菜品随便选,对外18元,社区居民只要16元,60岁以上老人15元。
收费不贵,还是自助餐,社区食堂怎么盈利?杜斌介绍,他们的方法是从开业之初,就在社区食堂划出七个档口,外包给抄手、汉堡、鸡杂等经营者。这样一来可以月入3万多元租金,二来能丰富社区食堂的就餐供给。
目前,民主村社区食堂的盈利为每月5000元左右,呈持续增长趋势。杜斌认为,社区食堂必须要有自我“造血”功能,才能有效解决公益与盈利的平衡难题。
老板点子多 小小食堂也能盘活
渝中区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于2023年10月投用,为公建民营形式。
年近八旬的陈桂福老两口是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的忠实“粉丝”,“自己做饭太麻烦了,一个菜起码要三两,菜买少了,人家不卖,买多了两个人吃不完容易坏。”老人告诉记者,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午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吃。
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食堂运营方、重庆峻沛健康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莉坦言,开业初期一个月差不多亏损1万。总结失败教训后,张莉认为,首先要为食堂吸引稳定的客源。在渝中区民政局、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支持下,他们走进周边社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
“我们食堂的定价对老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三荤三素一汤会员价只收10元,重庆人爱吃的小面只要3元。”张莉说,为照顾行动不方便的高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服务,“我们让社区低保对象负责送餐,送餐费3元钱全部给他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随着老人就餐、送餐量稳定,食堂的供应链慢慢完善,微有盈利。此时,张莉又想到“线上+线下、一堂两用”。食堂推出小火锅、毛血旺、烧白、蒜泥白肉、无刺烤鱼、白砍鸡等特色菜,在抖音、美团推广,年轻人可在家点社区食堂的外卖,这部分盈利占社区食堂利润的60%。“年轻人堂食、外卖的人均消费大约3、40元,这样的定价他们觉得实惠,我们也有盈利空间。”
此外,张莉的老本行为乡村产业,她的公司在巴南、万盛、渝北有蔬菜、水果、养殖基地。她一方面组织老人乡村游,一方面在社区老年食堂开设乡村振兴城乡集市,将优质农产品卖到城里人家门口。这部分利润又占比30%。
有了这些盈利点支撑,张莉的食堂从今年2月开始扭亏为盈,5月起月盈利万元左右。张莉说,有了盈利作保证,这个食堂就能一直经营下去,“看着老人每天高兴地来、高兴地走,我也很有成就感。”
不久前,重庆启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确保到2026年“一刻钟城市老年助餐服务圈”基本形成。希望各地老年社区食堂在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上进一步创新,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服务方式,让社会力量广参与、留得住、可持续,让社区老年食堂长久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