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帝”字一出,谁与争锋:漫谈神奇的汉字“帝”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帝”字一出,谁与争锋:漫谈神奇的汉字“帝”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5/14/83523867_1139420605.shtml

汉字“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从祭祀符号到帝王称谓,其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寻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汉字背后的故事。

“帝”字的早期形态与含义

“帝”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距今至少有3100年历史。“帝”字古字形,似架木或捆绑木,焚烧以祭天。从这种角度来说,“帝”字古字形,完全走的就是象形路线。

一说“帝”字,是“禘”的初文。由此推测该字的本义,应当与上古先民的祭祀有关。即“禘”祭初为殷商人祭天、自然神、四方、先公先王等;之后,“禘”由祭天而引申出“天帝之帝”;随后,再引申出部族联盟的领袖、王称号等意。

又一说,“帝”是“花蒂”之“蒂”的初文。“帝”上面像花的子房,中间像花萼,即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此种解释,应该与上古先民的某种崇拜有关。

当然,还有人将“帝”与“根蒂”之“蒂”相联系。例如,近代学者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总体而言,不管将“帝”看作是“花蒂”之“蒂”,还是“根蒂”之“蒂”,都可看作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敬仰或信仰,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崇拜。

需要留意的是,“帝”字除了有上述两种意思外。还被一些学者认为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或是来源于“鸟飞上天空形状之引申”等等。但是,这些解释的影响力较小,且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商代甲骨文中的“帝”字

一般而言,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帝”字有两种意义。其一,用在刮风、下雨、打雷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例如,《甲骨文合集》6664片中,记载道:“自今庚子(至)于甲辰帝令雨。”其中的“帝”是指上帝。其二,用在“受我祐”等文辞中,一般是指祖先或神灵;例如,《甲骨文合集》6664片中,记载道:“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其中的“帝”,就是指祖先。

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帝”字

商代之后,显然,西周、东周时期的金文“帝”字,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基本是继承和延续了,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或金文“帝”字。例如,先秦典籍《诗·大雅·文王》中,写道:“帝命不时。”这里的“帝”,是“天帝、上帝”之意。先秦典籍《周易·泰》中,写道:“帝乙归妹。”这里的“帝”,有“帝王”之意。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的《左传·僖公十年》中,写道:“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这里的“帝”,泛指“神,宇宙的主宰”。

东周之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的《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于帝,无非取于人者。”显然,这里的“帝”是指“远古部族联盟的领袖”。显然,上述典籍里,记载的“帝”字,算是继承和延续了,商朝甲骨文或金文“帝”字的“领袖、王”等内涵。成书于西汉,资料却多是战国时期的《战国策·赵策三》中,写道:“不敢复言帝秦!”这里的“帝”,为“尊奉为帝”之意。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中,写道:“帝,君也。”这里的“帝”,有“君主、皇帝”之意。西周以后,战国以前,“帝”字往往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高或大的人。这可能是彼时的上古先民,有意要将商甲骨文或金文“帝”字的“天帝、天神”之意,引申为“有大德之人”之意。最终,“帝”字的内涵,实现了“由神到人”的巨大跃变。

秦朝时期的“帝”字

秦朝时期,“帝”字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显然是继承自,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字。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看到秦朝时期的“帝”字,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字之外形非常接近,且内涵也基本相当。

不过,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缘故。秦朝时期的“帝”字,明显被赋予上了新的内涵,即被赋予上了“始皇帝、皇帝”的内涵。也就是说,在秦朝时期,“帝”字由原先的“上帝、天神”之意,被引申出了新的,人间的“帝王、皇帝”之意。而且,愈是秦朝之后,这种变化愈发会被强化。也因此,秦始皇成了“始皇帝”,后世的帝王,都成了“皇帝”。

西汉时期的“帝”字

西汉时期,彼时的“帝”字在外形上,高度近视秦朝的小篆“帝”字,且内涵也算是,完全继承了秦朝“帝”字的内涵。故而,我们在许多西汉的典籍里,可以看到彼时的“帝”字有“天帝、皇帝”等之意。

据传是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尚书·洪范》中,写道:“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戴圣所编的《礼记·文王世子》中,写道:“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很显然,这两部典籍里的“帝”字,是指“宗教、神话中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天帝(上帝)、天神等”。

又例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显然,这里的“帝”是指“君主、皇帝”。西汉· 贾谊《过秦论》中,写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显然,这里的“帝”有“为帝,称帝”之意。

东汉时期的“帝”字

到了东汉时期,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帝”字的内涵,更加强调“帝”字之“帝王”的内涵。也因此,《说文解字》中,写道:“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当然了,东汉时期,肯定也继承了之前西汉时期的,“帝”字其他的含义。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中,写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显然,这里的“帝”泛指“某种尊贵的神”。

总体而言,无论是秦朝,还是西汉,又或者东汉,都在“帝”字原本的“天帝、天神”之意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帝”字的人间“帝王”的内涵。也因此,我们大致可推测出,“帝”字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首领、帝王、皇帝”,属于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毕竟,从天帝、天神到人间帝王的这一转变,表明了上古先民,开始愈加重视人文意识起来。这显然是一种,精神和文化领域上的巨大思想进步。

汉代以后的“帝”字

不用多说,汉代是汉字进入大发展之成熟时期,彼时汉字的篆书、隶书这两种体裁,已经非常成熟,楷书、行书、草书这三种体裁也已出现。简言之,大致在汉代,“帝”字的五种体裁,就已经正式形成并大致成熟。而且,彼时“帝”字的内涵,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总结。

汉代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肯定也是继承和延续了,之前的汉字“帝”字的外形和内涵。并在继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将“帝”字发展得更加完善和成熟了。所以,我们便看到了,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伏湛传》中,写道:“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安帝雅闻 衡善求学。”北宋王安石《古意》诗中,写道:“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明史·海瑞传》中,写道:“揣帝无杀瑞意。”清代梁启超《谭嗣同传》中,写道:“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显然,上述所列的这些典籍里,“帝”字的内涵,均是继承了更早的秦汉等时期的“帝”字之内涵。当然了,我们还可以看到,受秦汉时期的,五种体裁之“帝”字影响。历代书法名家所书的,日臻完美的,充满极致艺术感的,“帝”字五种体裁之书法作品。不用多说,这些书法家所书的“帝”字,算是完美地继承和延续了,秦汉等时期“帝”字的外形。同时,这些人还大大升华了,“帝”字的书法艺术。

“帝”字的文化象征

总体来说,历史上的“帝”字,总是和“天帝、上帝、天神、先帝、帝王、始皇帝、皇帝”等,高大上的词汇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而在古代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显然,这些带有“帝”字的词汇,都是无比威严的存在。哪怕对于王侯将相来说,这些词汇也都代表着威严,更别说对于一般的普通人而言了。总之,只要“帝”字出现,那就是代表无比威严,就是代表高高在上、无人能比。正所谓:“汉字'帝’字一出,谁与争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