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组合结构桥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钢混组合结构桥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巧妙地结合了钢材和混凝土的优势,自20世纪初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开始研究和推广以来,已成为国外中小跨径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然而,在中国,尽管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在大跨度桥梁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在中、小跨度桥梁中的应用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起步晚 存在整体差距
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桥梁院院长陈奉民指出,相比于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变形能力强等优点;相比于钢结构,则具有刚度大、稳定性好等优势。这些特点使得组合结构桥梁在提高桥梁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桥梁专业总工程师吴志刚分析,以法国为例,组合结构桥梁在30~110m跨径范围最具竞争力,其中40~100m跨径的公路桥中,85%采用组合结构。而在我国,中、小跨度桥梁仍以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为主,组合结构桥梁的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决定推广应用水平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邵长宇指出,经济性是决定组合结构桥梁在国内应用推广的关键因素。他举例说明,同样规格的桥梁,国内的用钢量和造价都远高于欧洲标准,这大大限制了组合结构桥梁的推广。
从借鉴吸收到自主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各省市开始结合地域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组合梁桥在国内的发展。以重庆为例,通过编制《窄幅钢箱组合梁桥通用图》等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小快灵”的设计理念,使组合梁桥在山区桥梁建设中展现出广阔前景。
安徽省则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合桥梁建造模式。吴志刚介绍,通过优化设计理论、降低用钢量、简化施工工艺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组合结构桥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引领组合结构行业发展
专家们一致认为,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钢混组合桥梁在我国仍有巨大发展潜力。要实现工业化发展,首先要统一标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研发,以推动行业持续进步。
当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传统基建行业的重要方向,这为我国组合结构桥梁的推广提供了黄金机会。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创新力度,我国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