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洞悉《道德经》的智慧:人际关系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洞悉《道德经》的智慧:人际关系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3966942

生活中很多朋友饱受“人情世故”的苦,这恐怕是中国人最难过的一关了。虽然教你为人处世的书籍,视频内容多如牛毛,但很多却自相矛盾,带来的结果同样如此。

既然有矛盾,既然结果是有怨言,那就一定是不合乎“道”的。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通行的解释:

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但是,按照通行的解释,孔子是不是就成了这样的人吗?二元对立,崇尚君子贬低小人,厚此薄彼,推崇义的美好,而否定利的现实存在?

但,小人(普通人)不是罪人,不是害虫,更不是一定要否定掉。否则只要给定一个标准,把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小人”全部“消灭”掉,这将会是什么样的世界?

生物学上说,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什么动物都有,无论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难道孔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非得把世界搞成一个都是君子的世界。

要知道孔子还讲过“有教无类”,在孔子眼中,对于教育的的追求是“无类”,更是无分别之心以待的。

所以,那些讲孔子只推崇君子而否定小人的,多是后世腐儒只见而已。

孔子不至于去否定客观事实的存在。

人,生而是有不同的,这个社会不可能全部是小人,也不可能全部是君子,所以才需要“和而不同”,才需要“天下大同”。

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真实含义是:对于君子就是以义导之,对于小人则需以利导之。

所谓的大同世界,不是全部是君子的世界。其关键在于“大”,大即为“包容”。

这才是儒家真正讲的相处之道:以他人想要的方式对待之,以包容之心对待之。

这点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其实想法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样才是“合乎道”的。

老子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谁和谁的光,谁同谁的尘?总不至于是没有智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和光同尘”吧?那确实是难为他了。所以,一定是有道者对于无道(无智慧)者的“和光同尘”。

用现在的词讲就是“向下兼容”。

这也就是老子为什么讲“强为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的原因,因为有容乃大,“天道”和“人道”的因此不同。

所以《道德经》中讲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虚而不满的,是广大如渊的,是似有似无而又无处不在的,道是包容万物的。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其实这里已经讲得非常透彻,明了了,毕竟“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无论是善人还是不善之人,于你而言,都有其“可取之处”,只是有的是正向引导,有的是逆向警醒。

其实,你和别人如何相处,也就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是“有道者”自然能够“和其光,同其尘”,甚至“挫其锐,解其纷”;如果你本身就是以“人道”处之,那么必然就是“揣而锐之”,就是“方而割,廉而刿,直而肆,光而耀”,自然就会针锋相对,矛盾凸显。

那么,结果也必然是注定的,即”和大怨,必有余怨“。

“人道”固争,往往争的只是“一口气”。

正因为此,老子才会告诫我们要“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而处理大怨最 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大怨的产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