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影手册》801期:评菲利普·加瑞尔《北斗七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影手册》801期:评菲利普·加瑞尔《北斗七星》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78499/

《北斗七星》是法国导演菲利普·加瑞尔的新作,影片围绕一个木偶剧团展开,探讨了艺术传承、家庭关系等主题。本文是《电影手册》资深影评人Jean-Marie Samocki对这部电影的深度评析,文章从导演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电影中的具体场景和细节,深入分析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深层含义。


《北斗七星》剧照(图源《电影手册》)

《北斗七星》的关键在于菲利普·加瑞尔实现了他三个孩子(路易、艾斯特和莉娜)共同出演的愿望。他们扮演的年轻木偶艺人正在思考如何传承家族遗产,他们角色以他们的真名来命名(除了艾斯特Esther扮演的是玛莎Martha,但其中保留了“th”)。这种家庭观念也延伸到了所有演员身上。奥雷利安·雷克因饰演的西蒙是“北斗七星”剧团疲惫的团长,他的角色让人想到三位父亲:电影导演本人、导演的父亲莫里斯·加瑞尔(曾师从加斯顿·巴蒂木偶剧团学习木偶戏),以及雷克因自己的父亲阿兰·雷克因(他和莫里斯·加瑞尔是通过木偶戏结识的)。这是自1983年《自由,夜》以来,菲利普·加瑞尔首次在电影中提及他父亲的木偶艺人生涯。当时,这位导演将木偶置于现代疏离的装置中,演员在同一个画面中来回扮演和评论自己的表演,用对失落和悲伤的意识,压抑了对表演的惊叹。而如今,祖母(弗朗辛·贝尔热)忙着用针线缝补、重织、修复着,就像曾经艾曼纽·丽娃(永不完工的珀涅罗珀)在空荡房间中徒劳缝制的那个极长的固定镜头。

真实的孩子、回归的父亲和重组的家族: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影片中,这些都有所体现。奥雷利安·雷克因曾出演过《回吻》,弗朗辛·贝尔热则出演了《狂野天真》。至于达米安·蒙金(饰演了一位失败的艺术家皮特)则负责复活象征性的画家弗雷德里克·帕尔多——菲利普·加瑞尔与他关系密切,他也是《炎炎夏日》(蒙金在影片开头也有短暂露面)中路易·加瑞尔所饰演角色的原型。只有两位女演员(在吉约姆·布哈克《南法撩妹记》中崭露头角的阿斯玛·梅萨乌丁,以及玛蒂尔德·韦尔)与这段过往无关,但她们所饰演的角色劳拉和海伦,伴随着情感变迁而不断被这个群体所吸引:路易抚养着海伦和皮特的儿子,而皮特通过剧团认识了新的女友劳拉。 家庭肖像?谱系融合?还是美学综合?随着人物的再现、重组和引用,《北斗七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感。它不仅仅是将共产主义(由祖母重新点燃)与当今的斗争联系起来(“她是女人,她是费曼”,一个木偶激动地喊道)。只需一个画家工作的镜头、一面光秃秃的墙、一个词语(例如“电击疗法”),不同时代就会浮现,加瑞尔通过拼贴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私人时间——今天、昨天和过去最终融为一体,被带入一种近似于特吕弗电影浪漫狂热的持续加速。在一个镜头中,海伦意识到皮特不再爱她了;接下来的三个镜头,皮特有了孩子,皮特被女友抛弃,皮特和劳拉同居。

然而,青春的活力却经常被突然中断。黑屏强化了省略号,暂时拆解了影像,将断裂写入电影本身。莉娜甚至口头禅般经常重复“完了(C'est mort)”。墓地的意象渗透在祖母和她孙女之间的对话中,更是在葬礼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路易跳进坟墓并抓住一口棺材,而当皮特在地铁里出售其画作时,他头顶是一块指向帕西公墓的牌匾。这种渗透始于路易在一次演出排练中关于“ad patres”的双关:“但‘ad patres’是在哪里?”那是祖先等待活人的地方吗?加瑞尔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词:混淆了死亡之地与父亲领地。

影片开始的几场戏充满了滑稽氛围的感染力,似乎将父亲的庇护作为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空间,童年的味道和玩耍的乐趣在其中得以展现,这让人联想到伯格曼的《魔笛》和《芬妮和亚历山大》。对木偶戏表演时,对孩子们专注面孔的几个特写镜头,展现出他们初次体验魔法的着迷,这种对观众脸部的迷恋也反映在演员热情的目光中,他们被从侧面或低角度拍摄,紧张地沉浸其中。镜头成功地将整个家庭纳入其中,用手而不是用线操纵木偶的哑剧表演,也伴随着扭曲声音的乐趣。身体成为物体的延伸,表演成为一种狂欢,将家庭之爱推向最高点。

正是在这一刻,加瑞尔选择使用令人震惊的画外镜头——通过木偶的弯曲和声音的消失——来标志父亲的消逝。这就是所谓的“ad patres”吗?这个古老的虚构之地和父亲的死亡,是否暗示着手工艺、小成本电影、艺术荒诞乌托邦的注定死亡?因此,我们不禁想到伯格曼的一部电影《傀儡生涯》:加瑞尔是否会怀念木偶戏的生存,疯狂维护他所认可的美丽姿态,同时也承认其不可逆转的过时?

导演完全站在未来和变革这一边。在父亲去世后,他观察到兄弟姐妹如何抵抗分崩离析的威胁。童年的空间逐渐笼罩着一层阴郁和威胁的气息。梦幻般的深蓝色背景,衬托出小剧场星星的闪亮,一场梦境般的暴风雨场景使整个画面晕染开去,同时也破坏了原本的蓝色。哈姆雷特的焦虑出现了两次:当路易朗诵科尔泰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独白时,就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当玛莎在梦中看到父亲提醒女儿责任时,同样如此:每次都表现出摆脱父-王僵化幽灵并从神话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必要性。

就像《炎炎夏日》中让画家在画布上创作热拉尔·加鲁斯特的作品以展现疯狂与分裂的风险一样,加瑞尔用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的真实画作(来自他的“虚无之王”系列)布满皮特的画室,将美学完满的不可能性置于《北斗七星》的核心。“你看到什么?什么都没有。那你看见了什么?一切”,木偶们在一次电视拍摄时对一家珠宝店惊叹道。Rien:这也是皮特拒绝以理想之名出售其画作的选择。莉娜警告道,“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就不会再有人来了”。虚无之王,是因万物皆为神的仆人?在这个一切与虚无、掌控与服从、宝藏与贫乏的张力中,加瑞尔聚焦于微妙、奇特、差异和变化的事物纳入其创作,并赋予它们以生命力。如何偿还对父亲的债务,如何偿还幽灵的费用?这绝不是一次奥菲斯式的寻觅,也不是一次离别。恐怕是一次背叛,但前提是我们要看见其中所包含的爱与生命。在虚无的诱惑下,导演沉思着纽带不可抗拒的转变。

PS:

①《电影手册》801期评分表中手册编辑对《北斗七星》的评分(四星制):

②本文作者Jean-Marie Samocki在AlloCiné法媒平台上给出四星(五星制):

③关于文中(最后一段)“虚无之王”系列画作的介绍:1993年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开始了围绕“虚无之王”主题的新系列作品。这套作品的第一幅《虚无之王1号》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直到10年后阿尔贝罗拉才将其完成。作为绘画的对象,“无”首先是将主观性投射到画布表面,以一种戏剧性的形式与世界对抗。“无”不是消失,而是一种斗争,它使艺术与它的恶魔一一世界表征一一搏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