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苏教授团队:术后麻醉恢复的理想体位新发现!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苏教授团队:术后麻醉恢复的理想体位新发现!
低氧血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变化和神经系统损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苏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发现采用30°半卧位可以显著降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低氧血症在非心脏手术后恢复的患者中较为常见,超过1/3的患者会出现这种并发症。严重的低氧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变化和神经系统损伤,这些都可能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在麻醉恢复期,患者的体位选择对于预防围术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拔管时麻醉医生会选择仰卧位进行操作,因为它操作简单且易于观察。然而,仰卧位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减少,进而促使气道闭合和气体交换减少。相比之下,半卧位(SRP)已被证实能够提高肺活量10%~15%,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膈肌活动范围,从而改善肺复张和气体交换。然而,目前尚没有研究探讨麻醉恢复期间采用半卧位能否降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因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苏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麻醉恢复期间SRP的效果及其最佳倾斜角度,以减少接受腹腔镜上腹手术(LUAS)的成人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研究人员提出假设,在麻醉恢复期间采用30°的SRP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该研究于2024年6月底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
该随机临床试验于2021年3月20日至2022年5月10日在中国一家三级医院展开。研究对象为计划在全麻下接受腹腔镜上腹手术的受试者。受试者在手术结束后,根据随机分配的结果,会进入以下组别,直至离开监护室为止:仰卧位(S组)、15° SRP(F组)或30° SRP(T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术后低氧血症在麻醉后监护室(PACU)中的发生率,同时对严重的低氧血症进行了评估。
图1研究流程图
表1基线特征和围术期变量
表2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700例受试者[364例男性(52.0%);平均年龄47.8(11.3)岁],并随机分配到三个组别。其中,233例受试者分配到S组[126例男性(54.1%);平均年龄48.2(10.9)岁]、233例受试者分配到F组[122例男性(52.4%);平均年龄47.2(12.1)岁],234例受试者分配到T组[118例女性(50.4%);平均年龄47.2(12.1)岁]。术后低氧血症在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组中有109例,占总数的46.8%;F组中有105例,占总数的45.1%;T组中有76例,占总数的32.5%(P=0.002)。这一差异在T组与S组之间[风险比(RR),0.69,95%CI0.550.87;P=0.002]和T组与F组之间[RR,0.72,95%CI0.570.91;P=0.007]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F组和S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791.17;P=0.78]。此外,严重低氧血症在3组之间也存在差异,S组中有61例,占总数的26.2%;F组中有53例,占总数的22.7%;T组中有36例,占总数的15.4%(P=0.01)。T组与S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59,95%CI0.410.85;P=0.005]。
图2首次发生低氧血症时间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
图3特设敏感性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30°半卧位在PACU中对于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30°半卧位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15°半卧位及仰卧位。这种半卧位可能通过多种机制降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第1个可能的机制:当患者采用30°半卧位时,膈肌下移,减少了呼吸工作量,增加了肺容积和通气量,有助于肺复张,从而改善氧合并提高了氧饱和度。第2个可能的机制与术后疼痛有关,因为术后疼痛往往会抑制呼吸。30°的半卧位通过减少从脐到耻骨线段的长度,有助于缓解腹部肌肉紧张,进而减轻术后疼痛,而术后疼痛的减轻可以让受试者吸入更大的潮气量,从而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
通信作者
刘苏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200分
第一作者
王行何
王行何,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文来自围术期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