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学校: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探月学校: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有一所名为“探月”的创新学校。这所学校没有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实行选课制和项目式学习,主张自由和个性化教育。自2017年成立以来,探月学校从最初的30余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500余人,成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这所由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学校,究竟在探索怎样的教育可能?
探月学校奇趣月球项目成果展。受访者供图
探月学校艺术创作活动。受访者供图
探月学校某场学生活动集会。受访者供图
不一样的学校
走进探月学校,下午3点,多数学生已经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有的在电脑前写编程代码,有的在画布前作画,师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彼此直呼其名,交谈随意。
这所学校坐落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环形场馆内,环境像极了一家科创公司。随处可见浓烈的海报涂鸦,推开一扇门,可能看到设计工作室,也可能进入一个挂满工具的“创客空间”。
与传统学校的早读、跑操、埋头苦读不同,探月学校的课堂更像一个开放的实验室。十几名学生抱着电脑分组讨论,老师则随意地盘腿坐在地上。
这所学校的创始人王熙乔在创办时只有20岁,另一位创始成员杨志勇更是高中尚未毕业。2017年,在互联网创业热潮中,多数资金流向了教培行业,而探月学校则获得了前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和昆山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王建利的支持。
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人因为受不了高压的学习环境而转学,有人因为班主任的严格规定而选择离开。而吸引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是对教育新模式的期待。
有限度的解放
探月学校最初的设想是将所有学科课程移交给线上的“可汗学院”,线下则专注于“元认知”和项目式学习。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学生们开始在自习室打游戏,一些热爱学习的学生反而感到被孤立。
这种情况下,学校进行了彻底改革,重新在线下开展学科教学,并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学科课程中。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需要实地测量如何安全爆破校区内的大酒桶;在地理课上,则通过捡拾垃圾来探讨如何减少海洋污染。
虽然取消了标准化考试,但升学依然是学生的任务,他们仍需面对托福、SAT等应试考试。这种“有限度的解放”让学生们意识到,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教育的中道
在探月学校,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学生们更看重的是课堂外的自由探索。学校鼓励学生探索自我,反对“功利性的选择”。老师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即使是曾经的“刺头”学生,也能获得个性化的课程安排。
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挑战。随着规模扩大,学校开始增加硬性管制,如门禁、上课规范等,引发了学生的反对。从校方的角度来看,适当的管理是必要的,如何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
普惠的未来
探月学校的年学费高达20万元,这种教育模式背后有家庭财富的支撑。这让人思考,这种教育模式能否普及?
探月学校的教育者发展中心老师陶潜认为,创新教育并非只能是创新学校的专利,而可以在各种校园实践,区别只是“颗粒度的大小”。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堂课或某个知识板块中实施项目式教学,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探索。
教育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不断地探索。探月学校的实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