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史》(上、下卷)出版
《崤函古道史》(上、下卷)出版
崤函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东起河南新安,西至陕西潼关,连接着长安和洛阳两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崤函古道史》(上、下卷)作为首部全面系统研究这条古道交通地理的专著,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更为理解中国古代东西部交流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崤函古道史》(上、下)
口李久昌
学者推荐:
李久昌教授著《崤函古道史》全面考察了这条古代重要交通干线的开通、利用、养护和经营的历史信息,描述了相关文化作用和社会影响,在多方面提出了新见。对于线路走向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探析和说明。就一条古代道路的历史演进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和比较具体的考论,《崤函古道史》是并不多见的成功的学术论著。
——王子今西北大学教授
总结《崤函古道史》一书的贡献,至少应有以下三点:第一,将古道作为一个文明走廊来研究,立意高远。第二,重视早期崤函古道形成的溯源研究。第三,注重对崤函古道内涵的挖掘,特别是针对中古时期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系统与文化研究。
——张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首部全面、系统研究崤函古道交通地理的专著
一部从古道视角重新发现和认识古代中国的专著
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古代东西部交流发展史的专著首部全面、系统呈现崤函区域文明发展史的专著
西北大学王子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萍教授作序推荐
崤函古道东自河南新安,西迄陕西潼关,是由陆路和水路(黄河漕运)两大线路构成的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东西交通大干道。崤函古道连接的是长安和洛阳两大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地区,既是古代“襟带两京”的锁钥,也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在支撑周、汉、隋、唐等重要王朝对内对外之政治控驭、军事攻防、商贸交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崤函古道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
《崤函古道史》(上、下)是首部全面、系统研究崤函古道交通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系统呈现崤函区域文明发展史的专著。作者充分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实地踏勘“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全面研究了崤函古道水陆交通从起源、成熟、繁荣到转折、衰落的历史过程,复原了崤函古道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包括崤函古道水陆交通线路及其支线和延长线的道路走向、通塞状况、道里途程、驿传制度、行宫设置、道路工程技术及管理制度,崤函古道与两京制度运作,崤函古道与历代军事战争和政治事件,崤函古道交通与文化传播,崤函古道交通与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再以考证结果绘制了相关交通线路历史地图,从而完整地呈现了崤函古道自远古至近代从自然交通,到部族封国交通,再到社会交通,以及从国内交通到国际丝绸之路交通,从古代交通向近代化交通变革的发展面貌,揭示了崤函古道自远古至近代在不同历史时期东西交通中的功能和内涵。本书将崤函古道置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域和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互动之中予以审视,阐述其交通历史的发展过程及综合功能,突显了由崤函古道联结起的区际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综合功能,探析了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崤函古道作为肇启中华文明之路、襟带两京之路、军事攻防之路、文化交流互鉴之路、经济往来互通之路的真实面貌及重要贡献,揭示了崤函古道交通建设在沿线区域成长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从古道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与塑造中国及其区域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也有重要价值。本书还通过对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研究,将众多文化遗址、文化景观联系起来,构建一个连续的 “文化线路”,对崤函古道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李久昌,山东菏泽人,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古都学及古代交通、文化遗产的研究,出版《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中国蜀道·交通线路》《崤函唐诗之路》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国蜀道·交通线路》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