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优雅且高级的躺平、摆烂,真的太绝了
古人如何优雅且高级的躺平、摆烂,真的太绝了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也有自己的"躺平"方式。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诗酒、山水、琴棋为伴,过着一种看似"摆烂"实则高雅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压力的优雅抵抗,更是一种高级的生活艺术。
杜甫:在酒中寻求慰藉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是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在成都草堂的田居生活中写下的诗句。此时的他,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但济世救民的理想却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
面对"身外无穷事"的烦忧,杜甫选择了"摆烂"。他没有像李白那样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而是劝慰自己"莫思"。"莫思"二字,体现了他对无法改变之事的释怀,是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正如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田园生活中寻得一份自得其乐的宁静。
"且尽生前有限杯",则是他对当下的把握和对生活的享受。通过饮酒、赋诗、游历山水,与挚友相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情趣与美好之中,以此来对抗人生的无常与苦短。这种"摆烂",是一种高级的生活艺术,是对现实压力的优雅抵抗。
王维:在山水间寻找归宿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这是王维在《酌酒与裴迪》中表达的心境。王维早年仕途顺畅,官至尚书右丞,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经历了从繁华到落寞的剧烈转折。这场变故使他开始对世事无常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认识到世事如浮云般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王维不再执着于尘世功名,转而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他选择退隐在辋川的山水间,以诗画自娱,寄情于自然。晚年的他更加注重身心的滋养,通过简朴而充实的生活,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与王维的"世事浮云何足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维通过他的诗歌和生活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摆烂",选择以更加豁达和智慧的方式去面对人生的风雨与阳光,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心静如水的境界。
辛弃疾:在无奈中寻求解脱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这是辛弃疾在《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中表达的心境。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屡次上书请缨抗金,却因朝廷主和派的阻挠,壮志难酬,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他不是真的消极遁世,而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与精神寄托。"宜醉"、"宜游"、"宜睡",表面看似悠然自得,实际上却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失望。饮酒以消愁,游历以遣怀,睡眠以忘忧,这些"适宜"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痛苦。
他深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于是选择了在逆境中寻觅片刻的宁静与美好。这种态度,与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呼应。正如庄子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辛弃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顺应时势,寻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辛弃疾的"摆烂",是英雄末路时的自我救赎,是在理想破灭后的自我疗愈。
程颢:在平凡中寻找乐趣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这是程颢在《秋日偶成》中表达的心境。程颢身处的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科举仕途成为文人士大夫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然而,作为理学大家,程颢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禄。
他于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即便是在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子里,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心灵的满足。这种从容,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是"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一觉醒来,发现天已大亮,阳光已经照进东窗。这不仅反映了程颢随性自然的生活节奏,也寓意着他内心世界的光明与温暖。在这里,"摆烂"是一种对繁杂俗务的淡然处之,是放下尘世纷扰,回归内心平静的选择,是道家"无为而治",同时也与儒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修身理念相契合。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程颢的生活态度,正是对这种超脱物质追求、注重内在修养价值观的实践。他通过"闲来"的从容与"东窗日红"的自然景象,传递了一种生活哲学: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界给予,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和谐。
李白:在诗意中寻找自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心境。李白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政治上得到重用,多次被排挤出长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深感不称意。
"人生在世不称意"是他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无奈。然而,李白并未就此沉沦,"明朝散发弄扁舟",则以一种近乎豪放的姿态,宣布了对这种不称意生活的决裂。不如摆脱礼法约束,归隐江湖,乘一叶扁舟,游于天地之间。
这不仅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更是对个人精神世界无拘无束的向往,是李白式"摆烂"。即在不顺遂的人生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远方。这种"摆烂",实际上是李白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后,做出的个性化的回应。它蕴含着对自由、对纯真本性的坚持,以及对官场束缚的蔑视。这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即在不称意的人生旅途中,仍要保持内心的旷达与高洁,追求灵魂的绝对自由。
李白的"摆烂",是他对传统仕途的反叛,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捍卫,是一种高傲而不屈的灵魂独白,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激励着人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高远。
苏轼:在艺术中寻找慰藉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是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表达的心境。苏轼,其豁达的人生观和深邃的艺术造诣影响了中国文学史数百年。苏轼的一生是波折不断的。他在官场上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儋州,每一次贬谪都是对他身心的巨大考验。然而,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他那不屈不挠而又淡然处世的精神风貌。
词中,"几时归去"透露出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期盼,是他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做个闲人",这里的"闲人"并非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智者。苏轼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闲适,是在历经风雨之后,依然能够笑看云卷云舒的心境。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理想化的生活场景,琴代表艺术修养,酒象征着生活的乐趣,溪云则寓意着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苏轼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是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是对简单、纯粹、自然生活方式的渴望。
苏轼的"摆烂",是一种对名利的看淡,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疏离,更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自足。他以诗文书画为伴,以自然为友,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在困境中,他不仅没有沉沦,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他的这种态度,至今仍启发着无数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学会调整心态,以平和与智慧去拥抱生活,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元好问:在自然中寻找慰藉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元好问在《人间圆·卜居外家东园》中表达的心境。元好问,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生活在金朝末年到元朝初期,这一时期国家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变迁剧烈。他本人也经历了由金入元的政权更迭,个人命运随之起伏,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谪。
在经历了无数的政治风波和人生遭遇后,他似乎在告诉世人,除了明月与清风,世间的一切已不再重要。醒来时,有明月为伴,喻示着心灵的清醒与高洁;醉后有清风相随,则是心灵得到释放与慰藉的状态。明月与清风,都是自然界中最纯净、最自由的元素,它们象征着元好问内心深处对于纯粹与自由的向往。
他没有选择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也没有在政治的漩涡中迷失自我,而是通过诗酒风月,寄情山水,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元好问的这种生活态度,是他对个人命运的接纳,对自然美的热爱,更是对高尚人格的坚守。他以诗人的敏感和学者的睿智,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大爱,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元好问的"摆烂"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在乱世中保持清醒,于困境中寻求精神自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易。
李珣:在山水间寻找自由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这是李珣在《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论》中表达的心境。李珣,五代时期前蜀的著名词人,他的生平虽不如同时期的温庭筠、韦庄等人大起大落。但其词作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的情怀,正是这句诗文背后意境的生动体现。
他乘坐一叶扁舟,行于云水之间,时而吟诗,时而醉饮。在舟上,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是自然的子民,与山水云雾融为一体,感受着万物的呼吸与节奏,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李珣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到自我认知与灵魂的解放。
在五代那个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李珣选择了不同于世俗功名的道路。通过寄情于山水,他摆脱了权力斗争的漩涡,拒绝被时代洪流所裹挟,转而在自己的小舟里,构建了一个精神的桃花源,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李珣的词作中,我们常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平凡生活中细腻情感的捕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这种"摆烂"式的逍遥,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诗意诠释,也是对传统儒家入世观念的一种温和抵抗。他通过诗词,向后人展示了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追求心灵自由与和谐共生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