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惑:中国瓷器釉色大全!
“釉”惑:中国瓷器釉色大全!
中国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从青釉到白釉,从酱釉到黑釉,从黄釉到绿釉,从红釉到蓝釉,从紫釉到金釉,再到钧釉与窑变釉,每一种釉色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各种釉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带您领略中国瓷器釉色之美。
青釉
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
青釉成熟于康熙,经过雍正的发展,在乾隆年间达到精致,应该说这一时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青白釉
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众上所述,青白釉称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隐青的。
宋青白釉葵花形台盏 (一套)
白釉
瓷器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出现白釉。严格地说,白釉是一种无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
唐、五代时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发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妆土改为选用高质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洁度接近高级细瓷标准。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窑,白瓷烧制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莹亮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邢窑白釉壶 故宫博物院藏
酱釉
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
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明龙泉窑梅子青釉玉壶春瓶
黑釉
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
黄釉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有高温与低温之分。
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绿釉
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融剂烧制的传统釉色。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红釉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宣德时烧制出了祭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明龙泉窑梅子青釉玉壶春瓶
蓝釉
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紫釉
亦称"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浇釉法,也称"浇紫釉"。主要着色元素为锰,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现,景德镇窑的紫釉瓷始烧于明代弘治时期。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变化有别,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浅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较为多见,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清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
金釉
清代康熙时期创新品种,是在白釉瓷器上涂抹调和好的金粉或银粉、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出类似纯金、纯银那样富丽的效果。
钧釉与窑变釉
宋代钧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蓝及玫瑰紫、海棠红等。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天蓝,较淡称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因在烧制过程中釉料掺入的铜被氧化常出现红紫色斑块,釉色呈现出青中泛红、红中泛紫的艺术效果。
景德镇窑明代仿钧只有宣德一朝,数量很少,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窑时,真正开始对钧窑瓷器进行潜心仿制并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钧釉成就最高。
明龙泉窑梅子青釉玉壶春瓶
炉钧釉
低温炉中烧成的钧釉,实际上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一种仿宜钧的产品(宜钧,宜兴仿钧釉的产品,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品种,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氧化气氛烧成。盛于明清),可分为素、荤两种,素者不见红点,荤者有红点。雍正时期炉钧釉泛有圈状红点,其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称之为"高粱红"。
瓷器的釉色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体系,每种釉色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变化发展,而同一时期、甚至同一窑炉生产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它的面貌决不是单一和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