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恶病质的中医观点与治疗策略
癌症恶病质的中医观点与治疗策略
癌症恶病质是癌症治疗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疲劳等症状。中医认为,癌症恶病质的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的失调,因此在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探讨癌症恶病质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在台湾,癌症患者可以接受良好的中西医整合照顾,不同治疗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在抗癌治疗中,营养摄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程度消瘦和疲倦的患者。当疾病持续进展,最棘手的情况就是癌症恶病质。
根据临床观察,癌症恶病质的发生主要分为三大类:
- 因食欲下降,如胃癌、胰腺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
- 因进食受限,如头颈癌(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
- 其他类型的癌症,如肺癌、血液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
临床上观察到的发生率与实验统计结果相符合。癌症恶病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肿瘤引起的炎症因子导致肌肉和脂肪过度分解,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人体生理代谢改变,包括行为模式的改变,如食欲不振、疲倦、厌食,以及体重下降(12个月内减轻5%的体重)。最终表现为皮包骨、体弱、精神疲倦。
癌症恶病质的中医观点
传统中医认为,癌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本虚标实的生理特征。肿瘤炎症因子引起的特殊体质表现为“癌毒”。无论是肿瘤引发的生理反应,还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造成的细胞毒性,都会产生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这些都会损伤脾胃系统,导致癌症恶病质常见的气血虚弱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癌症恶病质的关键在于脾胃功能。中医所说的“脾胃”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胃和脾器官。胃是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个关键器官,《黄帝内经》中提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负责受纳,属于阳,其性主降,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功能,其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胃气虚弱就会出现食欲不佳、不想进食、厌食等症状。
而脾则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属于阴,其性主升,对饮食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起主导作用。脾主四肢肌肉,肌肉的营养依靠脾脏所吸收转运的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导致人体气血生化无源,久而久之会出现体重下降、骨骼枯槁、肌肉萎缩等癌症恶病质的表现。
从脏腑系统理论来看,癌症恶病质以中焦脾胃为病变重点。由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相互关联,癌症恶病质是一个连续的生理病理过程。在疾病过程中,脾胃虚弱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例如,脾胃气虚会导致心血化源不足,形成心脾两虚,表现为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倦怠懒言。不同部位的肿瘤导致的恶病质在脏腑症候上有不同特点。例如,消化道肿瘤晚期容易表现为脾虚及肾,形成脾肾两虚;而肺部肿瘤则容易耗伤肺阴,表现为形体消瘦、津液枯竭。
癌症恶病质的中医治疗原则
癌症恶病质的治疗主要围绕扶正、祛邪、理气三个方面。治疗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虚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劳是指脏腑的过度消耗。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同时理气以疏通气机阻滞。具体治疗策略包括:
补益脾胃:采用甘味药物如党参、白术来补中益气,初期可使用小剂量中草药健脾和胃,也可将药物加入粥品、肉品中炖煮。重症患者可使用人参,并注意防止虚不受补,药物用量需逐步调整。
调理脏腑:根据病情选择温阳不化燥气的种子药物如菟丝子、补骨脂,或补肾阳益精血的肉苁蓉。祛邪主要针对痰、湿、瘀,选择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温阳除湿、祛瘀散结等方法,避免使用猛攻毒药。
通腑理气: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机畅通。
中医饮食建议
中医强调“脾为后天之本”,重视日常饮食。建议采用五谷杂粮作为主要食物来源,配合五色入五脏的原则选择食材。例如,白色润肺,黄色益脾,红色补心,青色养肝,黑色补肾。可以选择小米、糙米、芝麻、黑豆、黄豆、绿豆、红豆、红薏仁、南瓜籽、亚麻仁籽等食材,搭配坚果和适当油品,打成豆谷浆作为日常能量补充。
中西药合理应用
合理的中西药联合应用可以取长补短,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但不合理配伍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因此,中西医团队需要熟悉中西药的药理知识,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中医五脏六腑概念
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性的抽象概念,不能简单对应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器官。例如,中医的“脾”主要负责运化水谷、升清、统血等功能,而现代医学的“脾”则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负责储存血液和过滤血液。中医的“脾”概念涵盖了腹部多个器官的功能,强调其在人体后天生存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诊断和治疗主要关注人体阴阳、五脏六腑的平衡状态,通过辨证论治来调整失衡状态。例如,“脾胃虚弱”、“气虚”、“血虚”等都是描述特定失衡状态的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