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纸回收、AI生产 纸业的永续新转机
全纸回收、AI生产 纸业的永续新转机
在追求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道路上,传统造纸业如何实现创新转型?走进位于高雄大树区的中華纸漿久堂厂,这里不仅保留着70多年的历史印记,更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生产优化,展现了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走訪高雄大樹區的「中華紙漿久堂廠」,了解紙業的永續契機。(攝影/Carter)
全紙回收容器 環保更簡單
一个餐盒、一个纸杯饮料,是现代人普遍的外食日常,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纸容器回收"并不等于"纸类回收",因为现行惯用的纸容器和纸杯,内层会涂上一层极薄的PE或PP,即"淋膜塑料涂层"致使回收须另行处理,才能循环再利用,又或纸袋内层涂上"全氟烷化合物(PFAS)",造成食安风险及环境污染。
吃飯是大事,用甚麼樣的容器吃飯,也是至關重要的淨零議題。(攝影/Carter)
在10年前,因应国际减塑潮流,位于高雄大树区的中華纸漿久堂厂,突破纸容器传统淋膜制程,推出不含塑料成分、又可轻松回收的食品容器如纸吸管、非塑纸杯、汤杯、纸盒、浆塑餐盘、非氟防油纸等产品,2023年更进一步携手早餐联盟合作,让一般消费者也能共享循环经济的创新成果。
现行惯用的纸杯有"淋膜塑料涂层",致使回收须另行处理,才能再利用。(摄影/Carter)
联合国环境大会着手制定的全球塑料公约(Global Plastics Treaty)将于2024年底正式公布,加上斯德哥尔摩公约逐步禁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转变我们生活中的习惯,让消费也能净零减碳,是我们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身为传统造纸业,中華纸漿认为,相较于塑料,纸具有全循环及碳储存的特性,可说是真正的减碳神队友,向来被视作排碳大户的"造纸业",若能掌握永续契机,反而能带来新转机。
AI智能生产 造紙新里程碑
高雄大樹區的「中華紙漿久堂廠」是台灣第一間民營造紙廠,從前「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用紙,就是在此生產的。(攝影/Carter)
超过70年历史的久堂厂,建物布满了岁月打磨的时光见证,一路走来却没有任何老字号的包袱。久堂厂厂长陈世明表示,为了优化未来生产制造效率,久堂厂结合各领域技术,导入"全自动化虚拟量测(AVM, Automatic Virtual Metrology)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检测抄纸产生的异常,避免纸浆涂布、纸张品质异常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经历长时间的整合,这套可提高纸机运转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系统,让久堂厂于2023年《哈佛商业杂志》数位转型鼎革奖中,获颁"智慧制造组大型企业组楷模奖"与"ESG特别奖"双项殊荣,是台湾造纸业首度得奖,为造纸业的智能生产立下新里程碑。
随着人工智能演算日益进步,久堂厂导入"全自动化虚拟量测(AVM, Automatic Virtual Metrology) 系统",这系统已用於半導体等高科技产业,但运用於造紙业则是头一次。 (攝影/Carter)
而在净零转型中,减碳为首要当务之急,陈世明表示,久堂厂同时积极降减制程能耗,今(2024)年完工的纸机高效率压榨脱水设备一年可减少10,000吨碳排,还会再陆续执行其他纸机改造专案,例如真空系统与蒸汽干燥系统,预计可以再减27,000吨碳排,且积极利用制程水,厂内用水有90%可再回收,陈世明说:"每滴水平均可重複使用至少6次"。
久堂厂将水资源效益极大化,每滴水多次回收循环再利用,每滴水平均可重複使用至少6次。(攝影/Carter)
放流水涵养湿地 友善环境共生共好
造紙製成水需經五道處理流程,才能成為久堂厂的合格"放流水"。(攝影/Carter)
不仅每滴水都物尽其用,久堂厂的放流水,还要经过5道严谨的处理程序才能合格,放流流向旧铁桥湿地,滋养自然生态,根据高雄鸟会每月调查与赏鸟公民科学回报上,旧铁桥溼地总计已累積观察到141种鸟類,尤其今年发现湿地复育指标之一的水雉巢数约有23巢,更顺利孵化水雉宝宝约30隻。
高雄鸟会调查旧铁桥湿地已发现逾140种鸟類築巢留居,有凌波仙子之稱的水雉更是濕地嬌客。(圖片提供/上:中華纸漿久堂厂;下:高雄鸟会志工曾清风)
陈世明认为,造纸业的永续契机不只商機庞大,也更肩負减碳的使命。传统纸厂从製造变"智造",也為其他产业达成减塑、减废、减碳等目标,带来示范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