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中的“中正安舒”:两线一点详解
太极拳练习中的“中正安舒”:两线一点详解
太极拳练习中,“中正安舒”是一项基本要求。如何做到中正安舒?本文将通过“两线一点”的概念,详细解析这一太极拳练习的核心要领。
两线一点的一般定义
要做到中正安舒,必须准确地把握“两条中线和一个重心”,简称两线一点。汪永泉大师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指出:“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可以看出,这条线是从头顶百会穴经脊椎至尾闾然后垂直到地面,有些名家将这条线称作“中轴线”。
第二条线为中心线,汪永泉大师将它称作两足的着意点,他指出:“在盘拳架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五点的具体位置是: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点至第三点为第二点;第三点至第五点为第四点。”这就是前进、后退或左转右转所沿循的线路。所谓重心,就是赖以维持自己身体平衡的支撑点。
两线一点的相互关系
中轴线与中心线构成一组“十”字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太极拳十三势中的“五步”图谱,即“中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轴线如同定神针,以它为轴心,两腿可向360°范围内的各个方位自由转动,一般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中轴线要求不偏不倚,这个道理很简单,可谓“立木顶千斤”,如若有偏差,就出现既不中又不正的现象,力不济而自身就不稳。因此,从力学角度上讲,它是一条垂直的轴线。“中”,分为实中与虚中,因此,拳谱中要求运动中要立中、守中,但不可将中固守在身体的中间和中部。
前进,通常是在开立步的前提下向前迈脚的,迈的方向要求两脚尖的夹角在45°左右,两足之左右距离在10公分至30公分之间,一般情况约为肩宽,因为人的两腿一样长,所以运行时下盘一般呈等边三角形状态,若是弓步,中轴线前后左右就会形成多个直角三角形,而三角形在力学范畴中的稳固性是大家都明白的普通道理。
如果夹角过小,两足就出现在一条直线上,犹如走钢丝绳,身体就不稳;如果夹角大于90°,会出现有劲传不出,身体依然不稳。按照汪永泉大师的说法,正确的运行方向,重心即在中心线的第二点与第四点之间,而中轴线一般与中心线的第三点重合。这是平稳运行状态下重心与中心线、中轴线之间的关系。
行拳时,要变换步法,离不开重心的转换。重心转移要分清虚实,切忌身体的重量还没有完全移到另一只脚上时就忙于抬脚,“过”与“不及”皆失重心。在实战中,“双方重心的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除了体重之外,还有力的作用”。要想使对方重心不稳而被我所制,就需要运用十三势中之八法,即掤、捋、挤、按、肘、挒、采、靠。因此可见,中轴线、中心线与重心要灵活运用。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独立存在并互为作用的,只有在金鸡独立的状态下,三者才会重叠于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