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中飞”能够“落地用”,海南低空经济飞向未来之路有多远?
让“空中飞”能够“落地用”,海南低空经济飞向未来之路有多远?
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低空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海南在低空经济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无人机跨海快送,到低空旅游、跳伞飞行等业态的探索,海南正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
海南岛内快件跨越琼州海峡,能有多快?依托无人机跨海运送,岛内客户下单的水果、文件、医疗物资等各类快件,几个小时就能“飞”达省外。“现在跨海快送已经成为常态,通过跨海运送,快件运输时效由原来的隔日达提升至3小时送达。”海南顺丰速运分拨中心负责人刁炎标表示。
无人机运送快件,是海南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生态的繁荣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海南对低空经济的“耕耘”比很多省份更早、经验更足,而且优势突出。在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低空经济”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从“空中飞”纵深走向“落地用”,让科技、市场的想象照进生活的现实,海南低空经济飞向未来之路还有多远?
通用机场上空日益热闹。受访者供图
市场持续升温:海南低空业态基本覆盖通用航空各领域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近年来,这一领域开辟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如航空制造、飞行服务、低空物流、旅游、农业、应急等,为产业升级、社会治理都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自由贸易港(区)专委会会长宋向清表示。
低空物流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应用场景之一。相比地面交通,无人机能够突破地形限制,实现“点到点”的直接配送。
在海南,低空物流领域不断开拓出新的应用场景——去年4月,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的FP-98“狮子座”大型无人机系统(起飞重量5.25吨)实施首次虾苗跨海空运任务;同年,顺丰速运在海南省开通了首条低空运输航线……而早在2023年,顺丰无人机已经实现跨琼州海峡首飞,实现了无人机跨海快件运输。
在文旅娱乐方面,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推出低空旅游项目。而海南的低空旅游、跳伞飞行等业态的探索成效更是居全国前列。
跳伞飞行在海南兴起。受访者供图
“海南独特的气候资源是优势,有着全年最多的可飞天数。近五年来,海南的这一优势,被来自全国的投资人关注到了,也在海南的东线、西线都开展了涵盖跳伞体验、滑翔伞体验、热气球体验等多种类型的旅游相关项目,为海南传统旅游项目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亮点。”海南省航空运动协会秘书长徐丽文表示。
低空经济的持续升温,从市场主体的跑步入场可见一斑。去年11月的数据显示,海南的有人机和无人机通用航空经营性企业达到近200家。业务范围也从平台作业、观光旅游拓展到体育、公务、航拍、医疗救援、地理探测等,基本覆盖通用航空各领域。
“海南空中游览和跳伞飞行架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海南还开通儋州至北海、阳江、珠海,三亚至海口、湛江等多条通航客运航线,儋州至珠海通航货运航线,以及海口至湛江、珠海及海口市内等无人机物流航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澎介绍。
产业潜力无限:海南正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2024年成为了中国的“低空经济元年”。
放眼全国,有20多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各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
在政策层面,多部委密集出台低空经济相关部署。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机关司局”栏目更新显示,新设立了低空司,全称为低空经济发展司。
低空司的成立,对海南影响几何?“海南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起步较早、根植广泛,低空司的成立,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影响深远,海南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将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宋向清分析称,海南可依托这一政策优势,争取更多国家级试点项目和政策倾斜,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低空飞行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宋向清表示,低空司的成立将推动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海南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环境,有望成为低空经济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确实是海南统筹推进海南省低空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的最大底气。
作为海洋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岛屿资源、热带雨林资源丰富的大省,海南“低空+”的场景应用方向非常广泛,产业空间展现出无限潜力。
“海南可利用全年可飞的气候条件,吸引更多的飞行活动和相关企业聚集。”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分析称。在他看来,海南还可以利用海南广阔的深海空间和丰富的深海资源,加强无人潜航器、新材料、智能海工装备等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发和推广。
台盟海南省委会认为,“海南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已建成多个通用机场和低空飞行器起降场,低空航线数量不断增加,为低空经济在海南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回顾海南低空经济的发展之路,早在2010年,海南就开始推动低空经济的生态建设,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建设起了覆盖全省的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和首个军民航双认证的通航飞行服务站。
近几年,海南布局低空经济更是持续加力——2021年12月以来,海南连续出台了《海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海南省关于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若干支持措施》和《海南省通用航空运行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专项政策,从组织机制、规划引领、方案任务、政策措施等多维度保障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发布的《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更是提出,到2026年,建成通用机场9个,布局低空飞行器起降场500个;划设低空航线达300条;飞行规模方面,实现有人机、无人机飞行量分别达30万架次、450万架次。产业生态方面,引进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达200家,实现低空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探索未来之路:加快实现从“空中飞”到“落地用”
无疑,低空经济将为海南各行各业带来无限潜力。但是,行业人士也直言,让“空中飞”能够更多地“落地用”,海南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海南地区低空产业规模体量较小、产业链基础薄弱,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高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通用航空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清群表示。
低空飞行器起降场设施不完善且分布不均衡是他最为关注的,“随着海南低空运行企业以及飞行器数量持续增长,市场业态不断丰富,通用机场与地面起降设施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胡清群分析称。
李世杰也指出,海南低空经济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用场景单一、市场竞争同质化、产业链协同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等方面问题。
台盟海南省委会认为,尽管海南低空经济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痛点与挑战。“例如,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低空空域管理仍需进一步优化,低空旅游产品和服务尚需丰富和创新等。”
南海网记者就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进行了梳理,总体集中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空域管理不够精细化、低空作业应用场景开拓不足、产业融合度不够以及创新技术和人才短缺等方面。
广阔蓝天,前景无限。海南如何更快地让低空经济飞向未来之路?
首先要看到,“低空经济”的场景广泛,涉及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这些场景的实现,需要完善的飞行服务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李世杰建议,完善海南通用机场布局,统筹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枢纽起降场、能源站、紧急备降、维修维护服务设施等低空飞行地面基础配套设施,以及通信导航、气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相关产业的应用,以及发挥海南商业航天领域优势,利用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航天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和装备体系建设。
台盟海南省委会具体建议,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儋州西庆、三亚天涯、海口甲子等通用机场的改造升级,提升保障能力;推进琼海博鳌等运输机场拓展通用航空服务保障功能。建成更多通用机场,布局建设跑道型通用机场,鼓励建设低成本、简易型通用机场。
在应用场景开拓方面,李世杰建议加大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工农业生产、安全管理等场景开发。台盟海南省委会建议拓展低空旅游观光场景,支持海口、三亚等市县结合驿站布局开通直升机、eVTOL、飞行汽车等低空旅游观光线路。
“随着行业发展的人数增加,专业人才的欠缺,应当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海南的低空,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区域,而其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源源不断为市场注入发展活力。”徐丽文道出了从业者的期待。
对此,台盟海南省委会建议,聚焦科技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建立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一定规则的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模式,形成一系列运行标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低空空域尤其是城市及其周边空域的精细分配与动态管理能力,以支撑高密度、高复杂度的低空航线运行。”胡清群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建议道。
记者注意到,海南对于低空经济布局已经非常精细。具体提出了重点拓展建设八个应用场景,包括探索拓展城市空中交通场景、建设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拓展低空飞行器旅游观光场景、拓展低空飞行器跨海运输场景、拓展无人机海洋管理场景、拓展无人机安全巡护场景、拓展无人机热带特色农业应用场景等。
低空经济已经“起飞”。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低空经济产业将在更多的行业和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