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流应用中流体速度的计算
自然对流应用中流体速度的计算
自然对流由于其简单性和可靠性,在许多关键的应用中使用。本文解释了自然对流背后的基本原理,它与强迫对流的区别,以及如何计算自然对流系统中的流体速度。
大多数液体(包括空气)在温度上升时膨胀。这就是为啥在做自然冷却仿真的时候,计算域有些许不同的原因,此前的直播分享我也提起过。
这种膨胀降低了局部流体的密度,增加了其浮力,并导致流体上升。当一个动力部件将热量传递到相邻的空气中时,它会使该空气以类似的方式移动。加热空气的上升将冷却器的空气拉向重复这个过程的部件。
图1.自然对流导致的液体流动
在自然对流应用中,当组件垂直位于高功率器件的下游位置时,由于上游组件会影响其空气运动,从而影响其温度。本文介绍了如何计算这个速度。
自然对流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中所示的格拉晓夫数来表征。
(1)
格拉晓夫数(Gr)是流体动力学和热传递中的无量纲数,其近似于作用在流体上的浮力与粘性力的比率。其数值越大,流体的浮力就越能克服内摩擦,产生自由对流。
其中,
- g:重力加速度
- β:热膨胀效率
- δT:表面和流体之间的温差
- L:特征长度
- v:运动粘滞系数
我们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中的设计方法差异很大,尤其是自然、强迫对流的散热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在每种场景中都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传热方式。
在许多强迫对流系统中,具备较高的流体速度,对流是传热的主要方式。通过辐射传递的热量的百分比往往是不重要的,不需要计算。在强制对流系统中,传导冷却的影响通常也可以被忽略。例如,当连接到板的热阻远远大于连接到外壳和散热器的热阻时,安装在PCB上的组件的传导传热可以忽略。一个可以忽略传导的应用场景是使用高功率的嵌入式芯片,如CPU。
当使用自然对流系统时,辐射和传导传热必须包括在分析中。这是因为这种模式的传热影响占比很大。
自然对流系统的分析
图2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电子设备冷却模型,
图2. PCB电路板布置图
两个或多个PCB平行安装,气流在其通道中通过。下面用两种分析方法来确定该气流的实验数据。
方法1:已知通道中的温度升高:利用能量守恒来确定流量
(2)
PCB散发的总热量被通过通道上升的空气吸收,增加其温度。
(3)
其中,
- v:速度
- A:通道横截面积
- :质量流量
- Cp:比热
- Q:PCB总功耗
通过此通道上升的空气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
(4)
因此,通过通道的空气速度是总功耗、密度、通道截面积和温升的函数。
方法2:通道内温度升高情况未知
由浮力和对空气流动的阻力所引起的压力差,
(5)
而且,
(6)
最后得出,
(7)
其中,
- δP:压力变化
- K:损失系数
- Ht:通道高度
分析的步骤如下,
- 估算总损失系数。(可能有必要对风速作出一个初步的假设)
- 估算空气温度上升情况;
- 计算通道高度(m);
- 根据公式7,计算空气速度;
- 根据公式4,验证传热平衡;
- 如果计算热量与实际损耗热量相等,那么速度是可信的;如果不是,则按不同的空气温度,重复此流程。
例子1:一个已知出口温度的情况
在一个已知板功耗、环境温度和排气温度的标准机柜上进行测试。由自然对流引起的空气速度如下公式,
V:速度不知;
Q:热损耗,50W;
ρ:密度,1200g/cm³;
Achannel:PCB板子之间的通道面积,1400mm²;
Tin:环境温度,25℃;
Tout:出口空气温度,85℃;
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V=0.5 m/s
例子2:出口空气温度不知的情况
一个183厘米高的机柜,在37.8°C的环境温度下工作,其热量为500 W,随高度均匀分布。柜体宽48.2 cm,通过柜体中心的自由流动路径面积为645.2 cm²,如图3所示。求:空气的温差以及通过机柜的空气速度。
图3.通过大机柜的通风模型
出口温度是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近似一个初始条件。通过该通道的估计温升为8.9°C。当入口为37.8°C时,则出口将为46.6°C。由于我们处理的是理想气体定律,所有的温度都是绝对单位,因此,
确定流体(空气)特性Tave
在这个温度下的空气密度是0.00112g/cm³,因此,压力就变成了
负号表示空气向上运动,与重力相反。
应用公式6,我们得到,
一旦速度已知,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初始温度假设,以验证它是在5%的精度以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计算体积流量(G),它等于速度乘以横截面积。
然后计算质量流量,
利用质量流量等计算出实际的温度,
最初假设温升为8.9°C,与11.8°C相差超过5%,因此我们必须用一个新的温升来重新计算速度。如果我们使用10.5°C的初始假设,计算结果是温升为10.7°C。这个结果在5%的期望精度之内,我们认为是收敛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