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迹寻踪:市民导赏团领略香港魅力
城迹寻踪:市民导赏团领略香港魅力
香港市区重建局近期推出“城踪游”计划,首个活动“地胆游中”导赏团招募约60名在中上环地区生活多年的市民担任导赏员,带领游客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建筑特色和人文风貌。
导赏员在香港中环街市介绍以前的鱼档。 王 申摄(新华社发)
“地胆”一词在广东话中指在一个地区生活很久、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近期,香港市区重建局“城踪游”计划推出首个活动——“地胆游中”导赏团,招募约60名55岁以上,在香港中上环地区成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市民义务担当导赏员,带领导赏团寻幽探胜,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中上环地区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和人文风貌,感受城市新变化。
导赏团分四阶段开放,总计提供40余团,约500名市民免费参加。围绕四大主题,导赏员按主题的不同景“点”加入其个人经历、成长背景和生活小故事后,形成独特的导赏路“线”;“线”动成“面”,不同的路“线”交织成蕴藏中上环独特城市景观的地图。
“经过百年演变,中上环地区已经成为融通古今、荟萃中外文化的独特社区。”香港市区重建局总经理(物业及土地)郑显刚表示,市建局完成了许多市区更新项目以及“地方营造”工作,历经约半年的筹备,把过往的项目串联起来,推出“地胆游中”导赏团,希望通过导赏团,更好带动地区发展。
被知名旅游杂志评为“最型格街道”的荷李活道是连接中上环不同更新项目及社区美化工作的重要中轴。在以历史与建筑为主题的导赏团中,导赏团围绕荷李活道设计路线,从中环街市出发,拾级而上,途经荷李活道、城皇街等,并以士丹顿街的活化唐楼群为终点,市民可沿路体会历史文化特色和民生故事。
在士丹顿街88号,一幢外观蓝灰色相间的建筑是香港二级历史建筑,市建局保留了一个单位作为“唐楼体验馆”。进入馆内,红砖墙身配复古花纹地砖,仿佛穿越至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昔日唐楼内的环境和构造一一重现。在这里,导赏员与参观者分享儿时在唐楼生活的日常和趣事。比如,每天晚饭后,街坊就会拿着凳子到楼下电器铺一起看电视等。充满年代感的旧物与导赏员的分享,让参加者徜徉在时光的河流中,让昔日唐楼的邻里情更加具象。
“我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中上环地区,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想把这些生活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地胆”导赏员、香港市民严静仪说,期待和市民一起探寻更多“无处不旅游”的乐趣。
通过“科技+旅游”的理念,让充满历史感的街区“活”起来是“地胆游中”的另一个亮点。香港市区重建局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以中上环地区历史、人文地标为灵感,设立5个全新的AR公共艺术“打卡”景点,并制作了“地胆游中”地图,呈现各个主题景点和AR互动二维码的位置,帮助市民和旅客了解香港历史。
“创新的数码艺术及互动体验,展现香港中上环地区的变与不变,让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更加形象、立体。”郑显刚说,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来港旅客,通过此类深度体验,能看到不一样的香港。
市民张先生离开香港多年,由于工作原因两年前从加拿大搬回香港居住,在报纸上看到导赏团的消息后报名参加。“我的童年在中上环地区度过,在导赏团的分享中不仅唤起儿时记忆,更让我了解香港在建筑保育工作上作出的努力。”
香港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表示,以深度游为理念的“城踪游”计划可以配合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发掘和建设汇聚人气、富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吸引更多游客访港。“市建局期待与社会各界联动,提升本地市民和旅客的旅游体验,助力香港实现‘无处不旅游’,进一步展现东方之珠的魅力。”韦志成说。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