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通面食:一碗面里的英雄豪情与名士深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通面食:一碗面里的英雄豪情与名士深情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8/20/5176379_1121728936.shtml

在南通,一碗普通的面条,不仅承载着舌尖上的美味,更蕴含着英雄的豪情和名士的深情。从北宋抗倭英雄曹顶到清末状元张謇,从"跳面"到"曹公面",面条在这里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偶然得知曹公面是江苏十大特色面之一,我正好要去南通,便想尝尝味道。到了南通,问起哪里可以吃到曹公面,本地人竟也不很清楚,几经打听,才找到一家店,不料是专门做早餐的,中午11点就关门打烊,等我找到时,已是大门紧闭,空无一人。

难免有些失落,回头一想,我又释然了,因为来来往往南通许多次,曹公面可能早就吃过了,只是当时没在意名字罢了。

曹公面也叫"跳面","跳面"是曹公自己命名的。曹公名曹顶,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人,曹彬的孙女还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任皇后,但家族的荣耀与他隔着一道时间的鸿沟。曹顶出生时,曹氏已在南方繁衍生息许多年,所以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如果不是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江浙沿海,应该会默默无闻地过完一生,但时势让他成为抗倭战场上的一员猛将,直至为抗倭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在当地人眼中,曹顶是传奇式的大英雄,而跳面因为与英雄关联,成为面条类美食中非常独特的存在。

跳面得名于制作方法。制作跳面的面团要硬,所以揉面需要很大的力气,当年曹顶想出的办法是:将一根长木棍固定在案板边上,通过按压木棍,将力量传输到面团上,慢慢将面团压成薄片,不仅省力,面也特别筋道。将压好的面片叠成多层,切成2至3毫米宽的面条,抖散,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放上调味料,制作就完成了。这碗有嚼劲的面条很受食客欢迎,有人问曹顶:"这叫什么面?"曹顶想到自己按压木棍的动作就像上下跳跃一样,便笑着回答:"跳面。"后来,曹顶牺牲了,"跳面"改名"曹公面",其中寄寓着人们对英雄的纪念。

我另找了一家店解决午饭问题,还是吃面条,要的是青椒肚丝面,虽然普通,味道竟是意外地好。热气蒸腾中,香味扑鼻而来,筷子轻夹,面条随手势而抖动,柔软又富有弹性,入口是恰到好处的硬度,带着汤底的醇厚,青椒碧绿,肚丝白嫩,不仅养眼,也使口感更为丰富。我一口接着一口,一会儿就吃了一大半,肚子已经有饱的感觉,嘴巴却不想停下来。一间无名小店能做出如此美味,看来英雄的家乡很擅长吃面。

其实,不只是南通人爱吃面,几乎全中国人都爱吃面,面条是唯一打破了"南人吃米,北人吃面"这一界定的美食。

在秦岭—淮河这条南北方分界线以北,有北京的炸酱面、兰州的牛肉面、陕西的biangbiang面、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烩面、河北的焖面……以南,有各色米饭、粽子、米线、年糕、汤圆,但面条也很有市场,很多地方甚至有自己的代表性面条,像南通的曹公面一样,武汉有热干面、四川有担担面、广东有云吞面、杭州有片儿川、昆山有奥灶面、镇江有锅盖面、上海有葱油面……

面条是历史悠久的美食,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距今有4000年,是用小米做的,那时候还不叫"面条",叫"汤饼"。汉朝以前,所有的面食都叫"饼",意思是面粉与水混合而成的食物,"饼"者"并"也;"汤饼"呢,顾名思义就是在热水中煮熟的面食。"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有,宋朝人会吃,还翻出了许多花样,以前是用手将面团搓成绳状切断或者揪成面片,宋朝不只有手擀面,面上还有各种浇头,吃面的工具也从勺变成了"箸(筷子)"。此后面条继续进化,元朝出现了挂面,明朝出现了抻面,面条越做越美味,喜欢吃的人也越来越多,说它是大众美食毫不为过。

和其他美食相比,面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细细长长、口感顺滑的面条可以寓意长久、顺利、健康等一切吉祥之事,平常日子要吃面,特殊的日子更要吃面,不光是年夜饭要有面条,新年里"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七"人日"还要吃面,这一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吃面的寓意是用像绳子一样细长的面条去拴住岁月的双腿,祈求长寿。而生日吃面更是约定俗成的仪式,现在不少人喜欢在生日这一天吹蜡烛吃蛋糕,但传统的庆祝方式依然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生日为什么要吃面条?据说和东方朔有关。汉武帝迷信,认为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如果人中一寸,人就能活到100岁,东方朔说,彭祖活了800岁,人中八寸,那脸得多长?汉武帝一听便乐了。古时候,脸也称面,脸长就是面长,"长寿面"本是君臣之间的一个笑话,竟以讹传讹,传到民间变成了长寿面条,过生日吃长寿面条也成为祈求长寿最直接的方式。这个习俗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原始意义越来越淡化,吃面条更多时候是一种仪式感。

就连南通名人张謇也不能免俗,他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沈寿为他煮一碗面。

张謇,清末状元,也是教育家、实业家,是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南通先贤,对近代南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民族传统工艺沈绣落户南通也是他一力促成的。

沈绣创始人沈寿原名沈云芝,苏州吴县人,精于刺绣,有"针神"的美誉。慈禧70大寿那年,由她的丈夫余觉主导,进献了一幅绣品作为寿礼,慈禧非常高兴,为夫妻二人赐名"福""寿",从此名声大振,沈寿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劳累过度而小产并导致终身不孕,这件事成为余福纳妾的借口,夫妻关系不断恶化,终至名存实亡。积年辛劳使沈寿患上了严重的肝病,丈夫余福不闻不问,反而是结识于"南洋劝业会"的张謇伸出了援助的手。

是张謇,力邀沈寿到南通,她生命的最后八年才有了安居之地;

也是张謇,帮助建立传习所,培养女子刺绣,沈绣才能后继有人;
还是张謇,在沈寿时日无多时,一字一句记下她的口述,完成了《雪宦绣谱》的编写,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依然是张謇,在沈寿去世后,亲自选择墓地,举办葬礼,将一代绣圣安葬在狼山。5年后,张謇去世,他为自己选择的墓地在啬园,离沈寿墓不远,又隔着一段距离。生前,他为沈寿建濠阳小筑,沈寿住前院他住后院,既满足了沈寿保持距离的要求又方便照顾她;死后,他选择了遥遥相望,他从不隐瞒自己对这位奇女子的深情,却尊重她的一切决定。

如果说张謇曾经勉强过沈寿,大概就是生日的那一碗面了。这位在南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的。过生日,自然是权贵盈门、嘉宾云集,他却闭门谢客,独自来到沈寿住处,让她煮一碗面给自己吃。沈寿的心情是复杂的,她有深深的感激,却也害怕闲言碎语,张謇这一不合礼仪的举动让她有些为难。我想:以沈寿的孱弱病躯是做不了"曹公面"的,但即便是平常的面,对张謇来说也足够了;一碗面,是一份生日的祝福,也是一种情感的慰藉,它可以消除陌生与疏离,给心灵以温暖,因为面是有亲和力的。

松散的面粉是经历了许多次的搅拌、许多次的拉扯、许多次的重叠之后,才成为细长质朴的面条的,它本没有什么味道,因为被调出了繁多的口味,成为历千年而不衰的美食。而南通的一碗面,因为注入了英雄的豪情、名士的爱情,在食物本味之外,另有人生的万千滋味。

【沈绣作品欣赏】(非沈寿作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