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不好区分的性别歧视?
如何判断不好区分的性别歧视?
现代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早就不再是过去那种直接、暴力、显而易见的压迫,而更多地表现为间接的性别歧视。间接性别歧视虽然不像直接性别歧视那样具有直接的攻击性,但它对性别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且极具破坏性的。因为它会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中,还会变身为传统、风俗、文化或一些看似无害的刻板印象等,骗人不加思考地去接受。
而正因为它既难识别,又会伪装,当有人指出时,常常又会被扣上过于敏感的帽子,为我们在平等之路上向前一步带来了难度。
这篇文章想提供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帮助我们立起甄别性别歧视的雷达,让歧视无所遁形。一个非常简单且生活化的方法是,一种说法,你把它换个性别看看是不是还成立,成立就说明是性别友好的,不成立就说明它可能包含歧视。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歧视女性,也适用于歧视男性。
比如
你爸爸秀外慧中、贤良淑德,他和你妈妈郎貌女才。
女子汉怎么不出去赚钱,在家靠男人养,吃软饭。
你是个男生,能不能矜持一点,不要这么主动。
你可真厉害,一点都不比女的差。
在分辨出哪些观念有问题之后,我们还可以再向前一步,给歧视做一些归纳,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所遭遇的歧视。
歧视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显性歧视或敌意歧视,是指那些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对待。而敌意歧视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对女性的仇恨和使女性屈服的手段。
比如
“职场妈妈歧视”“厌女”、对“男护士”“男保姆”或男性打遮阳伞、化妆等的偏见和嘲笑......
第二种是间接歧视或隐性歧视,这类歧视往往都是隐藏在一些看似平等甚至是优待的事情中,但其实质是将男性作为主体或标准,暗中贬低女性,弱化女性或忽视女性的真实需求。
比如
《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过宽的钢琴键、过重的门、过高的座椅和总排队的女厕所等等。因为很多都是按照“标准男性”设计的,所以女性以及“不标准”的男性在很多时候并不方便。
比正常车位大的女性停车位,以及女司机、女律师、女导演等身份前面加“女”字的称呼,都是对女性身份的特意强调或讽刺,因为这种说法暗含一种前提预设,那就是这些是属于男性擅长的领域,都应该由男性来做,女性是“外来者”,是做不好的。类似的还有程序员、博士、教授等等。
夸女性的时候,标准是有没有跟男性一样厉害,典型的有“谁说女子不如男”,怎么就没人说“谁说男子不如女”呢?
找工作时,不会明确写不招女性,但是当女性来应聘时,会通过强调工作压力和难度来暗示她们不能胜任,打击她们的求职信心。
隐性歧视很难被发现,它们藏得很深。如果你觉得某件事或某句话令你不舒服,就可以警惕起来,想想是不是因为这里面有歧视的存在。
第三种是反向歧视或善意歧视,这是一种很具有迷惑性的歧视,以至于善意歧视的提出者用“以胡萝卜引诱女性屈服”来形容。很多时候,人们不会察觉到这类歧视的存在,因为它是带有积极情绪的性别偏见,对顺应性别规则的人表现出关怀、赞美甚至崇敬,但实际上是将两性禁锢在传统的性别形象中,制约性别的多元发展。
来源:pexels
比如
“上班太累了,我不想你这么辛苦”“最近不是带孩子很忙吗?这些工作就交给别人吧”“这活有点累,就交给男生吧”。看似是关心,其实也是把女性往家里推,或将女性的职场上升道路慢慢封闭起来。
很多广告将女人表现为好主妇、好妈妈,将男人表现为西装革履的职场人士,描绘出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美好生活。
“白幼瘦”、八块腹肌等能够得到赞叹、崇拜的流行审美,实际把很多人都拽入了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的漩涡。
“用宝宝碗吃饭”“被宠爱”等取向,表面上看起来是让女性在关系中享受被爱,实际上引导女性一步步走向自我弱化。
判断反向歧视,首先看这种赞美或关心是否男女通用;其次,是想想这些赞美,是不是更符合社会性别规范;最后,你需要问问自己,在这样的赞美和关心中,你有被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