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中"往生"概念的详解
《佛说阿弥陀经》中"往生"概念的详解
《佛说阿弥陀经》是佛教净土宗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往生"概念一直是信徒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出发,详细解释往生的条件、品位高低以及四土、三辈、九品等佛教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深奥的佛教教义。
往生的条件与品位
"往生",即往生弥陀净土。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的教导,如果能够具备真正的信心、深切的愿力,并且能够做到"七日持名"乃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那么在临终时就能蒙受阿弥陀佛的神力加被,往生净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提出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大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即使是古佛再次出现,重新注释这部经典,也不可能超过这个论断。
蕅益大师的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
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真正的信心和深切的愿力。如果能在这一生中看破世间的一切财、色、名、食、睡,心不染著,不起贪爱、留恋之想,能够放下一切,舍弃一切,具备自信心、对他人的信心、对因果的信心、对事理的信心,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之苦,欣慕净土的菩提之乐,把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作为此生的唯一大事,那么只要求生,临终时就一定能蒙受阿弥陀佛的神力加被,接引往生。
品位的高下,完全取决于持名念佛的功夫深浅。弥陀净土是清净涅槃的境界,其中的众生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本来没有差别之相。但由于众生有分别之心,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有四土、三辈、九品的差别。
四土的解释
根据《无量寿经》《观经》等经典以及慧远、智顗、善导、蕅益等诸大德的论述,"四土"主要依据居住的人而作区别,具体分为:
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是全然断除根本无明的佛的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是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的佛土。
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庄严土"或"果报国",是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生之处,是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此土纯属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所居的果报土,没有凡夫和二乘。
方便有余土:是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这些圣者通过修方便道,断除见思之惑而证果,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的无明根本惑。
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或"染净国",是人天二道的凡夫与声闻、缘觉的圣者同居的国土。此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念佛人带业往生之处。
三辈的解释
根据《无量寿经》的记载,"三辈"都是至心愿生弥陀净土的十方世界人天二道的众生。这些众生根据各自的根机、福缘以及生时的行业不同而有品位上的优劣,总分为上辈、中辈、下辈三类。然而,三辈往生虽然修行方式不同,但其正因必须具备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修诸福善、回向愿生等四行,才能往生。
上辈: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的众生。这类众生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在七宝池中莲花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中辈: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类众生在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
下辈:虽无能作诸功德,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如果听到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类众生在命终时,梦见彼佛,也能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
九品的解释
"九品"又称为"三三之品",即九个品阶或等级。在"四土"中的每一土之内,都有优劣之别,因此各分三三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合称"上三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合称"中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称"下三品")。
藕益大师还就往生净土的众生应生何土作了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