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的可持续未来:香港WWF调查揭示替代品使用趋势
传统中医药的可持续未来:香港WWF调查揭示替代品使用趋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揭示了香港市民对传统中医药中濒危物种替代品的接受程度。这项涉及1556名参与者的调查,通过场景叙述的方式评估了公众对虎骨、熊胆等五种特定物品种替代品的接受度,为推动传统中医药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香港,2024年8月8日 -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资助及参与《取代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物種在传统中醫藥的應用:香港公眾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如何可以推动市民利用更可持续的替代品取代传统中醫藥中使用的受威胁物种产品。报告指出部分传统中醫藥一向都有采用来自受威胁物种的动物作为药材,构成重大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报告强调可以利用合成、植物性或非濒危动物产品作为替代品,取代传统中醫藥带来的生态风险。然而,该等替代方案需要考虑并深入了解中醫藥的原理,以及可用替代品的药用效能、可得性和生态可持续等因素。
这项网上调查于2023年进行,共有1,556名人士参与,当中探讨了社会人口变量、参与者对野生动物消费的态度、中醫藥使用情况和使用替代品的经验等。调查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向参与者提供一小段场景叙述(描述关于潜在替代品的短文),以便评估公众对五种特定物种/产品的替代品的接受程度,包括:虎骨、熊胆、大壁虎(蛤蚧)、海马和羚羊角。参与者根据价格、原产品的合法性、替代品的可得性及类别(动物性、植物性或合成),以及物种在野外的受保护状况等因素来评估潜在的替代品。研究发现,保护策略必须针对指定物种量身定制,并与传统实践相呼应,才能有效推广可持续替代品的使用。
俄勒冈州立大学渔业、野生生物和保护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Jessica Bell Rizzolo博士指出:“许多具有标志性和对生态尤关重要的物种在野外数量正不断下降,为传统中醫藥中使用的濒危物种找到替代品非常迫切。然而寻找替代方案错综复杂,并不能一步到位。我们使用的这种利用小段文字场景的研究方法,让人们能够同时评估诸如替代品的类型或可得性等多项因素。这反映公众在现实中作出关于采用中醫藥替代品的复杂决策时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推广可行的替代方案,取代濒危物种。”
报告就中醫藥已被纳入香港公共卫生体系、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背景下,提供了相关概述。尽管中醫藥日益普及,但对治疗严重疾病来说,中醫与西醫相比仍然不太受欢迎。然而,COVID-19疫情突显了中醫師在分担医疗服务需求方面不可或缺。在疫情期间,香港政府也推动了中醫藥应用,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罗马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张凯骏博士表示:“中醫藥是香港日常生活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人依赖中醫藥强身健体。然而,野生动植物的产品被过度地捕捉和采摘,反映中醫藥对环境也会造成相当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濒危物种尤甚。随着中醫藥于全球迅速普及,推动该行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型,确保其发展不会危害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报告亦关注香港作为野生生物贸易的重要枢纽,特别是由濒危物种衍生的产品。野生生物贸易经常被有组织犯罪集团所利用,而且本地消费者普遍认为野生動物产品更优质,导致非法野生生物贸易日趨严重。报告最后呼吁开展更多研究和教育,鼓励中醫藥业使用可持续的替代品,同时确保濒危物种得到保护。
WWF香港分会野生动植物保护经理陈悦珊表示:“这项研究通过更深入了解中醫藥使用者对受威胁动物物种替代品的接受程度和诱因,有助于我们将来制定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共鸣的信息,从而减少非法野生生物贸易。”
《取代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物種在传统中醫藥的應用:香港公眾调查结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