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助力个人成长的九大思维模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助力个人成长的九大思维模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4801245_121124322

本文筛选了作者认为对个人成长最为重要的9个模型,包括终局思维、奥卡姆思维、第二层思维、比较优势思维、容错率思维、贝叶斯思维、平行宇宙思维、创造力思维模型、维度思维。每一条后面都附了原文链接,祝大家读后有所收获。

No.9终局思维

所谓“终局思维”:人生中,总有一些比较复杂且时间跨度很长的事业,我们常常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终局思维”就是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要时常思考一下这件事最终达成的目标,然后“以终为始”,站在未来看现在,修正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为什么终局思维是非常高级的思维呢?以围棋为例,人类高手下一盘棋,会把棋盘分成几块,整个棋局分成几次大的战役,大部分时候,都是更关注当前战役的进程和局部地块的得失。

但AlphaGo的思路不同,它从来不从局部棋考虑得失,它的每一手棋都要重新全面估测当下局面,计算各种可能的下一步棋之后的胜率变化。

也就是说,人类棋手只有少数时候才使用“终局思维”;而AlphaGo每一步都在使用“终局思维”。

沃伦巴菲特在回答投资者为什么会亏损的问题时说:“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才会真正慎重地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得多。”

戳此复习:《上一篇讲到的“终局思维”,是一种更强大的思维方式》

No.8宁可相信无心,不可归为恶意

这是一个从“奥卡姆剃刀原理”中推出的思维模型,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

1、需要的假设越少的解释,往往是越接近真相的解释。

2、如果有某个条件是我们无法感知和检测到的,那么这个条件等于不存在。

编剧理论有一条规则,如果影片开头出现了一把枪的特写,那么它必定会在某个时候开枪,因为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因果完全封闭的世界。

但现实中不存在这条规则,相比“恶意”而言,粗心懒散、情绪化、健忘、渴望随心所欲,才是人类更本质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琢磨这些无意义的随机事件,妄想找到背后的“真相”,那我们的大部分人生都将被耗费在无意义的猜疑中。

戳此复习:《一个人是否心智成熟,看这一条就行了》

No.7第二层思维

“第二层思维”是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思总结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第二层思维并不是去否定第一层思维,而是假设,如果第一层思维为“真”,那会发生什么,或者为什么会发生,然后用理论上的结果与现实进行对照,寻找第一层思维的漏洞。

打麻将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吃到那么多“筒子”,是因为三家都不要“筒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当参与者变多时,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因为对手做了一款卖得很好的产品,我们自然就觉得这是消费趋势,也跟着开发了一款,可对手产品的热销正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相应的产品,而它的热销又消耗了市场上的有限消费者,于是你的失败便指日可待。

想要用第二层思维超越平均水平,你需要

第一,不要跟其他人一样犯错;

第二,从共识的反应中得到验证;

第三,从其他人的错误中寻找机会;

最后,不要钻牛角尖,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第二层思维。

戳此复习:《超越平凡者,都赢在“第二层思维”上》

N0.6比较优势思维

所谓比较优势,你做一件事没有另一个人效率高,但那个人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做这件事的收益划不来,此时,你就具有了比较优势——不是真的优势 ,而是比较出来的优势。

假如你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应聘一个叫“资料收集员”的职位,你会在简历上写,个人优势是擅长找资料、了解行业、细心,等等。

其实,这些根本不是你的优势,你一个新人,对这个行业的上下游、对客户一无所知,你凭什么觉得你收集资料的能力比有经验的人强?

你得到这份工作,其实凭借的是你的“比较优势”,就是“一穷二白”——没有钱,没有经验。因为没有经验,你的时间价值就低;因为缺钱,你才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

公司就是一群人之间的合作组织。只有凭借这个“比较优势”,一个新人才有机会进入职场,参与到合作中来。

但便宜好用的比较优势,一旦加薪就不存在了。在这个只有一两年的时间窗口内,你必须完成两项任务:

一、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换,补充你现在最稀缺的能力;

二、在此阶段形成你下一个天花板更高的“比较优势”。

戳此复习:《穷、丑、学历低……,都可能成为一种优势》

No.5不怕犯错的“高容错率”

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他的论文里说:“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待的时间太长了。”

这句话不是毒鸡汤,它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人的“容错能力”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成本,二是风险,三是规则意识,四是心态上的完美主义倾向。

大部分人无法真正理解“风险”的含义,真正的风险是风险来临时,你不知道如何应付,因为你的生活太正常了,正常到连一次误机都没有。

举一个简单的场景,你和同事讨论一项工作,到了双方的思路忽然打开的时候,你预定要去机场的时间也到了,这次出差,并不是特别的重要,但万一误机也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你是冒着误机的风险继续讨论下去,还是放弃这个讨论(假设这个讨论有一堆图纸无法通过在线进行)?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讨论到最后一刻,因为误机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预见的损失,而一次高质量的讨论,带来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

用确定的、你可以承受的损失,去换取不可预测的收益,值!

这可以升级为“容错率”的思维:如果犯错难以避免,不如想一想,怎么降低犯错的后果。

戳此复习:《你是一个“容错率”高的人吗?》

No.4小白也可以理解的贝叶斯算法“科普图”

“贝叶斯方法”,它是一种经验推理,可以评估一个走进商店的人最终购物的概率;也是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推测网络那边的人喜欢看什么视频;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帮助你在千头万绪的状态下,作出合理的决策。

“贝叶斯方法”并不难,但大部分都充满了复杂的数学符号,让人望而却步,本文中,我尝试只用图表,不用任何数学符号,介绍清楚最基本的“贝叶斯方法”。

本文的案例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

假设你暗恋单位某个异性同事,也知道她没有男友,很想向她表白,但万一被拒绝,以后的同事关系就比较难相处了,怎么办呢?

人际关系的学习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数据处理、不断试错的过程,高情商本质上就是拥有大量的“人际关系的先验概率”,知道自己的每一步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这些概率。

戳此复习:《职场恋情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这个算法告诉你》

No.3平行宇宙的概率思维

这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当我们选择了A放弃B的时候,很多物理学家相信,另有一个宇宙里,你选择了B,在这些不同的宇宙里,事物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更喜欢用“平行宇宙”这个概念来代表概率,它可以更清楚地表明,你做的任何一件事,结果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一个,而是所有可能性的期望值。

小张是某重点高中的学霸,正常发挥就能考上一所985大学,但高考那天,他被困在酒店的电梯里,等电梯打开,考试已经结束了。请问,小张这次能考上985吗?

答:小张基本上考上了,因为绝大部分的平行宇宙都考上了。

原因是“平行宇宙”第一定律:如果某件事件是重复发生的,不同概率的结果就不是“可能”发生的事,而是“即将”发生的事。

你可以这样理解——他当然会再考一次,并顺利考上。

平行宇宙的思维中,我们更关注事情的各种可能性,而非现实选择的那个结果。

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结果,重要的是你的期望值是否为正,在一个期望值不起眼,但是为正的游戏中不断重复,这是成功者的秘密。

戳此复习:《怎样才算“做正确的事”?》

No.2创造力模型

脑科学家把人的大脑分为很多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思考并不是单一区域的工作,而是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不同类型的思考调用的协同区域各不相同,然后脑科学家发现了对于创造力活动至关重要的三个系统

“中央执行网络”的作用就是让你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于某一件事上;

“默认网络状态”的作用是大脑开小差,东想西想;

“突显网络”的作用就是对当前想法的价值进行判断,如果重要,就进入“中央执行网络”进行集中思考,如果不重要,就继续保持“默认模式网络”的联想。

创造力就在这三个系统的调用规则中。

想像一下你一个人在家附近的小路上散步,你做的事几乎不需要思考,你也不需要与别人交流,但又不能同时做别的事,此时,你最容易发生的事是大脑开小差,东想西想。

但忽然间,眼前的景色让你想到多年前思考过的问题的答案,结束了散步,全部注意力都围绕“这一想法对当前问题的作用”进行思考,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实际上是把大脑重新移交给“中央执行网络”系统思考,关闭其他领域,这才会造成科学家们从浴缸里光着身子跑出来、把墨水当牛奶、走路撞电线杆的状态。

人脑“突显网络”对新想法的价值判断,也是一种“算法”,但这个算法需要理解很多相关领域的底层逻辑,所以有创造力的人平时总是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新东西。

戳此复习:《大脑竟然是这样产生创造力的!很多人都在浪费自己的天赋……》

No.1彩色认知、黑白决策、灰度执行

所谓“彩色认知”,是指我们在理解一件事时,一定要从多个维度去了解,维度越多,你的理解就越深刻;

所谓“黑白决策”,是指你的决策就是一个判断,干还是不干,往哪个方向干,越简单越清晰越好;

所谓“灰度执行”,是指在实际的执行中,需要考虑当时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决策定下的大方向上,有一定的弹性执行空间。

三者之间的关系,最核心的是“彩色认知”,认知与后面的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就像写作,你准备了几十万字的素材,最终出来的只是几千字的文章。只要认知足够深刻,后两者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决策是一种可培训的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彩色认知”是一个大家都认同但做不到的要求,主要是受“干货思维”之害,觉得理解那么深,太“浪费”了,不如直接来点“干货”。

然而,“大道至简”的前提是“认知至繁”,跳过这个前提去追求“大道至简”,只是为自己思维上的懒惰找理由。

彩色认知、黑白决策、灰度执行,就是一个从极繁到极简,再到包容的工作方法论。

戳此复习:《彩色认知、黑白决策、灰度执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