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健康效益进入“红利期”
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健康效益进入“红利期”
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于12月19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为主题,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及主流媒体,围绕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实施的成效、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担任论坛主持,另有来自环保科研院所、伙伴机构的代表现场参会,约93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观看和参与。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
在致辞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表示,当前距离第三个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整整过去一年时间,保卫蓝天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距“十四五”收官也仅剩大约一年,现阶段正值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卡,大气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
现场发布了四份重要研究成果:
1.《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
2.《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3.《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4.《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
这些研究分别从进展成效、健康收益、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攻坚行动等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了中国清洁空气行动的成效和未来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成效。研究发现,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介绍,在前两个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显著下降带来可观健康效益,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0.6年。因为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个行动计划期间有望进入健康改善幅度超过暴露改善幅度的“红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区域、更多人群,实现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
为了更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大气中国2024》采取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张伟豪介绍,本评估期内,综合评分超过100分的城市共有26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介绍,通过总结城市采取的有效经验,分析货车减排面临的挑战,该报告希望能够为城市提升货车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报告还总结得出多条管理经验,包括“天地车人”多源数据融合监管模式发展,“车-油-路”互联互通的车用成品油监管机制创新,多策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低排区措施多样化发展,货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等,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货车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论坛现场,多位专家就未来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建议。贺克斌建议,未来应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通过结构调整减排大气污染的巨大潜力,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精细化碳污协同治理策略;同时在排放-浓度非线性响应关系科学认知基础上,平衡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力度,持续强化NOx、VOC和NH3减排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薛涛建议,未来应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点区域的同时也严防非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的污染反弹问题,并对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关注。只有全面达到并站稳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并在未来持续迈向更具雄心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才能迎来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益“红利期”。
张伟豪建议,应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减排难点、实施进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仍需在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挖掘货运减排潜力方面持续发力。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撑货车能源转型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重型货车清洁化转型;持续加严传统燃料车排放监管,动态评估排放监管效力;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清洁运输;企业加强车辆排放管理,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