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股市大崩盘有多惨?2万亿美金蒸发,股神巴菲特也损失惨重
1987年股市大崩盘有多惨?2万亿美金蒸发,股神巴菲特也损失惨重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道琼斯指数暴跌20%,2万亿美元的财富在一夜之间蒸发,这场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不仅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苏之间的冷战胜负基本已经揭晓——西方正在蒸蒸日上,而苏联和华约则陷入经济低谷,超级大国苏联被油价下跌和阿富汗战争拖累,一蹶不振。
华约阵营的低迷让西方人一度自信爆棚,但就在大多数人觉得大局已定时,1987年秋天,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股灾从美国爆发,蔓延全球。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各大股市崩盘、停牌,天文数字的资产原地蒸发,从纽约到伦敦、香港,大量富豪跳楼,中产返贫。
这是1929年以来西方世界最严重的股灾,全球蒸发的财富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片质疑声中,仿佛西方集团要倒在这次危机中。
“87大危机”爆发在1987年10月19日,当天是星期一,所以这次危机也叫“黑色星期一”。
当天早上,纽约股市开盘后,头一小时就有上亿股等待卖出,直接摧毁了证券所的计算机系统。
随后,整个大盘崩溃,道琼斯指数暴跌20%,沉浸在80年代甜美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见证了历史,当天早上就有人在华尔街跳楼。
但同样在华尔街的高等写字楼上,一批顶级投资者不慌不忙。
当时已经扬名世界的巴菲特,那天并无任何举动,看着数亿美金的股票资产蒸发,他本人依然会客、看财报,并不急着卖出。
巴菲特晚年回忆:股灾那天,虽然他自己并未被击垮,但他认为那是美国经济最大的一场噩梦,幸好也是最后的噩梦。
那么在1987年,蒸蒸日上的美国股市为何突然爆雷?这场股灾影响有多大?为什么它没有像1929大危机那样摧垮资本主义世界?
80年代吃太饱,美国患上消化不良
冷战中期,美国及其盟友其实长期处于下风,尤其是美国,70年代著名的“大滞胀”几乎拖死这个超级大国,苏联一度以为胜利近在眼前。
其实,美国在70年代的衰落,是经济规律的“曲线”所致。
二战后的20年,美国和西方阵营顺风顺水,战后借着重建欧亚,美国在战争时期动员的工业继续全速运转,尤其是工业产品不愁销路。
美国本土资本大发横财后,美国又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消耗了天文数字的资源,于是美国企业前往日、韩、东南亚投资,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和人工赚取差价。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随着大量资本注入科研机构,技术革命在悄然铺开。
当时,技术革新围绕电子信息技术和内燃机、制药,产品更迭速度加快,附加值增加,英美日德等国的繁荣让东方世界惊讶。
伴随着经济飞涨20年,人们开始忘记了“过剩”的危机规律。
到了70年代初,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工业产能过剩,待石油危机袭来后,西方各国陷入了“滞胀”。
滞胀,是一种和基础经济原理相违背的怪象——通货膨胀、失业率升高、经济增长停滞,但物价居然不降反升。
70年代,滞胀让西方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工薪阶层开始攻击政府,各国无力支援全球争霸,使得东西方攻守之势易形。
紧随其后,苏联从中东、拉美、东南亚南下,打得美国抱头鼠窜,逼迫美国人不得不拉上中国一起和苏联相抗衡。
在70年代的10年内,美国内部在积极改革。
当时,福特、卡特、里根三位总统前赴后继,换了好几个美联储负责人,用减税、裁减支出、增加公共项目、提升美元利率等手段,终于在80年代初控制住了就业和通货膨胀。
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这时候恰逢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太空技术、材料学、半导体、核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本主义国家再次高歌猛进。
80年代中期,在科技的支持下,大量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股市、房地产、期货热火朝天,长期牛市。这一景象被美国媒体赞誉为“里根经济学奇迹”。
然而,随着美国股市一路飙升,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经济增速,已然形成了“泡沫”。
这种情况持续过久,迟早会带来危险,但彼时没人注意这个问题——人们过了10年苦日子,资本家们也节衣缩食,现在是报复性消费的时候。
全球资本都贪婪地追求高额收益,华尔街街头人头攒动,一个优秀的交易员一年轻易能赚百万美金。
唯有极少数的分析家认为,“1929式的危机在靠近”,可这并未引起大多数投资者重视。
黑色星期一:2万亿美金蒸发
1987年初,种种迹象表明股市到了崩溃边缘,华尔街一些基金巨头秘密开会,确定股灾进入倒计时,美国政府也对经济问题心知肚明。
原来在80年代后期,回国的美元都投到了金融业,制造业没什么变化。而制造业没有创造就业,导致民间消费无力,新技术带来的经济牵引效应就会越来越弱。
里根的第二个任期,美国财政赤字创下历史记录,出口市场被日本、德国甚至韩国挤占,美国资本家决定放弃本国制造业。
1987年秋天,大部分投行和基金也都感觉到了股市泡沫危机,但没人敢第一个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