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足太阴脾经三大穴位详解:阴陵泉、血海、大包的功能与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足太阴脾经三大穴位详解:阴陵泉、血海、大包的功能与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6/19/140872_1129752090.shtml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重要的经络之一,与人体的水液代谢、血液运行和全身气血的输布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足太阴脾经上的三个重要穴位:阴陵泉、血海和大包,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些穴位的功效和应用。

祛湿要穴——阴陵泉

在日常生活中,"湿气重"是一个常见的中医概念,通常表现为身体困重、疲乏、胃口不佳、颜面油腻、长痘痘、大便粘腻、关节不适、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症状在中医理论中都与水液代谢有关,而脾脏是负责水液代谢的主要脏腑。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具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湿气重"的重要穴位。其具体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简便取穴法是用拇指沿着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推到挡手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膝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虚劳等症状。此外,阴陵泉穴还能有效调节体内痰湿,有助于减肥和祛除脂肪。每天按摩3-5分钟,可以帮助健脾化湿、疏通经络,缓解一天劳累后的肿胀,改善"湿气重"的各种症状。

治血病要穴——血海

血海穴与血液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医称之为"血之会"。这个穴位具有养血活血、理气祛瘀、理血调经的功效,是治疗血病的重要穴位。主要治疗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等症,又能祛湿止痒、活血消肿。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脾统血"的功能,包括生化血气和裹束收摄血液两个方面。作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脾之精气发源于此,故名血海。血海的位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是将掌心放置于髌骨上(拇指向内侧方向),拇指外展45度角,拇指尖端所对处即为血海穴。

经常按摩血海穴,可以养肤润燥,防止皮肤瘙痒;调节气血,减轻黄褐斑、雀斑、色素沉着;还可以帮助瘦小腿。

脾之大络——大包

大包穴寓意广大包容,为脾之大络,通达周身,输布各处。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其位置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取穴方法是从乳头下2肋沿肋间隙往后摸,腋中线上取大包穴。

大包穴具有宽胸益脾、调理气血的功能。主要治疗的疾病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大包穴所处位置相关的疾病,如胸胁痛、气喘、咳嗽、咳痰、胸闷等;二是与脾之大络相关的疾病,如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按摩大包穴可以紧急止痛。饭后活动过量或工作压力大时,可能会出现岔气、侧胸胁部疼痛等情况,此时按揉大包穴可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每天适当按摩导引大包穴,不仅可以缓解肌肉疲劳,还可以有效止痛和预防疼痛。

找准穴位,健康养生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穴位的位置和功效,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中医保健方法,促进身体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虽简单易行,但效果因人而异,对于严重疾病或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中医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