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二十一周年丨“数字与图像”视角里的世界遗产明孝陵
申遗成功二十一周年丨“数字与图像”视角里的世界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以其独有的建筑体制、极高的历史地位、永恒的文化价值、完整的空间序列、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周全的保护体系,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
2024年7月3日,适逢南京明孝陵申遗成功二十一周年,“钟山学堂·明孝陵建筑文化讲座暨《明孝陵测绘图档》新书发行仪式”在钟山文学馆举办。
《明孝陵测绘图档》新书发行仪式
2013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开展合作,对明孝陵主要建筑开展了全面测绘和深入研究。十一年磨一剑,景区与高校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明孝陵测绘图档》正式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
《明孝陵图录》
中山陵园管理局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策划的《明孝陵图录》,已于202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之际出版。《明孝陵图录》与《明孝陵测绘图档》,从宏观和微观记录明孝陵遗址建筑和石刻面貌,展现申遗二十年来明孝陵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成果;以三维数字扫描等技术展现了明孝陵古建筑测绘和修缮复原成果。
《明孝陵测绘图档》全面汇集了明孝陵地面建筑与石刻测绘图样,数据详实,校对精审,充分反映了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明孝陵的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明孝陵测绘图档》内页
世界遗产明孝陵的研究和保护,离不开学者专家锲而不舍的精深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新书发行仪式上,南京工业大学、中山陵园管理局向明孝陵神道守护志愿者、明孝陵博物馆“明博黄”志愿服务队、钟山文学馆“昭明文心”志愿服务队的代表赠送了《明孝陵测绘图档》新书。
赠书仪式
明孝陵申遗成功二十一年来,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文物遗址保护和价值挖掘展示方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以科学、系统的理念对明孝陵地面建筑和石刻实施保护修缮。先后完成升仙桥栏杆修复、棂星门遗址修复、内红门保护修缮、明楼加顶保护、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保护、大金门修缮保护、享殿修缮、四方城及享殿防雷工程、下马坊加固维修等文保工程。
“加顶”前的明孝陵方城明楼
“加顶”后的明孝陵方城明楼
按照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编制《明孝陵总体保护规划(2018-2035)》,以规划为指导,为持续开展世界遗产价值研究、风貌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引领。
修复前的明孝陵棂星门
修复后的明孝陵棂星门
完整的建筑空间序列、具有典范意义的建筑风格、划时代的营造技术和新的构件样式,是明孝陵能够成为世界遗产最重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之一。建筑遗产测绘是对建筑遗产的空间几何信息进行采集和表达的活动,是建筑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直接认知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结构做法以及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
早在1932年,梁思成先生就提出:“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实地调查测绘不可”,“结构之分析及制度之鉴别,在现状图之绘制。”
1944年,梁思成先生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进一步强调测绘的重要性:“以测绘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
享殿现状南立面图/享殿复原南立面图
方城明楼立面图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郭华瑜院长在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营建与保护”的讲座中,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了建筑学及相关测绘研究为明孝陵加入世界遗产与后续保护提供的助力与护航作用。
郭华瑜院长讲座现场
在测绘明孝陵现存建筑、地上与地下遗迹过程中,郭华瑜院长团队深入开展建筑历史研究,研究明朝建筑形制特征与传统建造技术与工法,通过长时间跨度的监测与测绘,观察文物建筑本体的变形和基址下沉情况,及时为管理部门提出处置预案,对文物建筑采取积极的、适宜的干预性措施,遏制文物损害的发生发展。
讲座中提到,明孝陵是中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南京明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缮不仅仅是遗址封存与展现的静态保护,更应纳入到一个动态延续的价值评估体系中。
明孝陵石刻
城随史变,只有当这些明代建筑文化遗产依旧在“呼吸”,才能精准定位历史基因和城市史脉。以明孝陵为代表的明代建筑遗产的体系构筑与价值传承,有助于讲好城市建筑历史“故事”,树立南京在新时代的城市辨识度。
钟山风景区将围绕构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全民共享生态文化空间的目标愿景,持续推进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让紫金山文化底蕴与秀美风光,交织成为“极美南京”的璀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