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给维权的极氪车主「递刀」?
到底是谁在给维权的极氪车主「递刀」?
接连两天,大量极氪老车主表达不满充斥舆论场,人们质疑极氪车型更新换代太过频繁,认为不到半年就换代,导致了用户的权益严重受损,要求赔偿,紧接着网上又出现了大量有组织的造谣、P图和捏造事实的人身攻击和不实信息。
一时间,极氪卷迭代的事件,真假不分愈演愈“恶”,难道「加量不加价」的极氪真的错了吗?
首先,出新款肯定不是坏事情!别忘了,从企业属性看,极氪就是一家「造车新势力」,新势力的「本质」甚至「使命」就是要做“创造性破坏”。而这种持续创造和破坏的目的,是让整个行业换回真正的增长和持续发展。因此从行业发展层面上看,极氪今天卷「迭代」,卷的并非是一己私利。
原则上讲,面对复杂局面,能够打破惯性思维,重构逻辑,甚至不惜推到重来。这一次,极氪把产品的迭代速度从传统汽车时代的1年1次,卷到“1年2次”,不论是出发点,还是立场、原则并没有什么问题。即便是卷到1个月1次,只要极氪不出现,不存在质量缺陷,但凡企业能够顾住成本,能把最好最先进的东西带到市场,极氪都算是尽到了一家合格造车新势力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相反,如果继续循规蹈矩,明知道新势力企业在规模上不如传统势力,如果不去卷产品,不卷速度,不卷创新力,反而是拉踩打压,这样的新势力才是真的没道理。
想想早些年的家电后来的美妆和3C数码,哪个不是在极度内卷的行业环境里,靠快速迭代产品才从血水里滚过来的。想想当年的华为、小米从早先的1年1款手机到后来的1年十几款发布;一个国内顶奢美妆品牌3年推出2200款化妆品,加上迭代平均1天就要推出2款新产品,很多人在刚买的产品功能还没用全的情况下,新手机就又出来了。如今回过头看,哪个行业处在「裂变过程」中,不是先从起初的循规蹈矩,最后到了靠「效率」才完成的真正逆袭。换句话,商业化是任何一个产品都要经历的过程,但商业与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困扰的从不止极氪一个品牌。
即便汽车“卷”成今天这个样子,极氪也不过是把产品,从传统汽车立下1年甚至1年多的1款车迭代规矩,带进了「一年2款」的节奏。昨天,我在和一位消费领域专家交流的时候,他说,「如果放在高频使用商品的场景下,汽车进入到1个月1迭代的情况,原则上可能都还不够快!」当然,这样的比喻有些贩卖焦虑的嫌疑。可事实是,每一次迭代背后对于一家汽车企业来说都是一次从研发、生产、技术储备、渠道、售卖涵盖全链条的一次完整打磨,原则上看,每次企业上新,都是给这家企业做正向积累。
换个角度讲,迭代的速度越快,这家企业成长的速度也就越快,极氪想要真正成为一家从传统造车势力里蜕变成功的企业,甚至还得更快。或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极氪汽车CEO安聪慧当天上市,在答媒体问的时候第一个要先说清:极氪是基于怎样的成本结构、技术储备以及递进节奏来实现今天产品迭代问题的。
再换个角度去理解,今天极氪基于智能汽车迭代做到的很多问题,大多数新造车企业或许还做不到。因为要想保证快速迭代,企业就要遇到很多问题,从调研、设计、技术、储备、采购甚至是产品的量产周期。从这一点上看,极氪的确「卷」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如今,之所以很多用户没有接受,甚至有部分人不愿认同这种节奏,严格地讲不是极氪「卷」好产品「卷」的有错误,而是因为极氪在「卷」迭代的问题上,道出了「智能汽车时代」某种真相,那就是——车企该不该为用户在快迭代里存在的信息差去买单?
但凡关注过整个信息的人都发现,用户与极氪之间交涉的问题主要围绕极氪官方没有将新产品上市的规划对已购车用户提前告知。纠结的问题充其量是,极氪没有对新上市车型在发布之前做足「预热」。
但人们是不是有想过,过去传统汽车企业对新品的预热的目的难道也是为了对老用户起到充分的告知义务吗?如果认为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3个月清库,提前1个月释放新车预热信息」,传统汽车企业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播产品的信息,最终的目的将路人的期待值拉到顶峰,是为了提升产品的曝光度和期待,为了接下来产品的上市做好准备。
预热的初衷,是构建在车企销售原则的宣传和转销,哪怕是以国际准则的「消费者权益法」,也从未对企业经营要在「新品规划」上对用户有所谓的产品规划和节奏的「告知性义务」。
「不预热」对企业来说,无非是拉低了新产品的曝光和一定程度的知名效应,降低新产品后续商业潜力,损失的只有这家企业阶段性可能获得的客户价值。或许一句抱歉,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对今天很多规则「挑战者」的最大尊重。毕竟商业从不是一场「谁比谁更道德的竞赛,而是一场在法律底线与规则之上生存的比拼」。
当然,儒家文化熏陶普罗大众成为一个道德的完人,汽车企业的确应该基于「情理」,酌情去遵从对用户权益的适度照顾。问题是消费者和用户,难道不也应该合理合法合规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吗?
直到今天,带节奏、叫不平,用要挟的口吻「呼朋唤友」维权讨说法。即便是极氪官方拿出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回馈,为用户把24款没有交付的订单改为25款,却似乎怎么磨平不了很多「用户」的情绪。
一时间,网络上捏造的图片,假对话层出不穷。到底谁在维权,谁在裹乱,整个事情的走向,如今还在让整个问题真假不清,把事件越炒越乱。
很多人都清楚,今天极氪用户情绪高涨,不仅仅是大家在舆论和公理心上获得了支持。更逃不开之前很多波及到「新势力」话题的示威活动让少数人在其中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甚至让某些拿到既得利益的人产生了更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让他们越是在这个时候,越希望企业会不惜代价的予以回馈。于是,才有了今天,所有车企都把用户为上帝,却还是被用户「摔锅、砸碗」的情况发生!
倘若真的有人需要为今天的事件买单。我想,极氪的这次闹剧最应该反省的就是自己的「营销市场部门」。真正让整个迭代事件愈炒愈“劣”,让企业无法把控的,难道不是自家的市场部、营销部门,过去一段时间把一些“机圈饭粉”捧的太高带来的反噬吗?难道不是这些人,获利情绪过高才在中间大搞「情绪炒作」吗?
抛开现实做对比、舆论对冲、怂恿用户情绪...诚然这些方式成了如今这个个时代的营销特点。但这里面也不乏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对用户情绪过分怂恿,有意为之甚至刻意为之混在其中。
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担心风波持续的不持久,担心恶劣和荒诞被演绎的不够淋漓尽致,嘴上满口仁义,背后都是生意。想想用户群里的那一句句「家人」、一声声"老铁",难道不是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企业发展慢了,他们倒逼产品做迭代升级;迭代速度快了,他们又说是背刺衣食父母。买的时候你情我愿,亏了就闹,占便宜就不吭声,把「饭圈文化」,从数码克隆到汽车,掀起用户的舆论洪流裹挟着车企,还鼓吹车企要按照消费电子企业的经营方式去经营,难道不都是他们的功劳吗?
他们距离消费者更近,甚至他们某些也就是真实消费者,尽管他们分享的信息文笔和见识不如专业舆论,但是靠着和消费者天生近距离、更近注重和他人的互动,让这些饭粉KO把内容为纽带做成情感为纽带,在营销部门的帮扶下和粉丝、用户之间形成的愈发紧密的关系,不是才有了后来的问题越炒越大,把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天下太平的年代,线索在哪,车企的服务重心就在哪,「线索即真理」,这让KOC们仿佛捏住了车企的命门,车企的市场部门奉一些饭粉为皋臬,弘扬他们「能量巨大」,是超越专业媒体、经销商伙伴的汽车创新营销的典范。这中间的某些人成了座上宾,有了营销部门的复利让利,为他们带去了可观的的收益。换来的结果是人家为了构筑自己商业版图,围堵各种渠道网络用户、撬经销商的客源。
乱世当道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头想想哪次恶性的维权事件背后,又少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毒粉OC背后怂恿,少了他们一手给车企「上课」,一手给用户递刀的「蜜汁操作」,归根结底是市场部的钱袋子,对宗教营销带来的所谓“死忠粉”管的太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