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校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实力究竟哪家强?
100+校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实力究竟哪家强?
近年来,随着科技部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将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维度,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分布情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视角。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实体,全国各大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肩负着引领科学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国家使命,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影响力,促进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
如何去评价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除了关注各类榜单排名,历年录取分数线以及就业率、保研率等教学层面的数据外,科研领域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那么如何衡量大学间科研水平的差异,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设数量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指标参考。本篇文章便为大家详细介绍目前全国高校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各校在科研建设方面的多样化布局战略。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顶尖科研实验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4年启动建设。其主要职责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区别。
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内一流大学,拥有各自领域内世界级的科研实力和设施,涵盖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不断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进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包括学科类约300个、企业类约270个、省部共建类约70个。
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有一个称呼叫“全国重点实验室”也经常出现,不少人通常会将二者混淆,但实际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可以被看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升级版。伴随2022年《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实验室体系迎来一场全面优化重组,未来将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新兴格局。
2022年,科技部遴选出了首批21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并批准建设,这其中包含12个以高水平院校为依托的实验室项目,具体分布为:清华大学2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各1个;还有北京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共建1个,武汉大学与湖南农业科学院共建1个。这些实验室主要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能源电力、生物育种4个研究方向。
在此之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就开始在各高校及科研机构间全面迅速的展开,所涉领域也拓展到能源、制造等行业。教育部也多次出台政策明确,高校在深化“双一流”项目进程中,还要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等布局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筹建起了200余所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它们无疑代表着如今国内高校层面科研实力的顶尖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全国各校在广东历年投档情况
纵观这200余所全国重点实验室,从省份分布来看,北京目前拥有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全国第一;上海牵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6家、新建9家(共35家);陕西已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4家,另有3个推荐重组项目;江苏新获批建设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有31家;四川新获批建设2家,累计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
此外,湖北、广东、山东、辽宁、河南、天津、重庆等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也超过了10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规定,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保障科研仪器共享,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合作。另外重点实验室还应当重视科学普及,努力打造科普教育的宣传平台,每年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不少于10天,赋能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桥头堡。
双一流院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的重任。2024年是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关键之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深度优化升级,更见证了各高校院所在科研领域里取得的累累硕果。
而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最强水准的双一流院校,无疑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依托对象。通过下表的统计,我们可以直观一览目前各双一流院校所拥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
由此可见,985院校中,清华大学以1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数量雄踞第一,涉及领域包括物理、汽车、水利、陶瓷、电力、通信、智能技术、生物、光电子等,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比北京大学多出9个,北京大学则排名第三。
而仅次于清华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所,近些年浙大将科研力量主要集中于传染病、材料科学、物理学、能源、工业、计算机、光学、水稻生物学、化学工程、植物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拥有8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实力也不容小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机械、复合材料、基因、微生物、纳米加工、海洋工程等。另外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也均在7所及以上,各校皆拥有自己独特的科研发展路径。
还有一所院校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虽然它只拥有3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但依托中科院实验室建设体系的强大背景,其实际的科研力量绝对不亚于清华、北大、浙大、上交等第一梯队。
而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是国内唯二两所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之一(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另一所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要知道作为代表国家科技水平核心战略力量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目前获批建成的国家实验室一共仅有5所,中科大1所,中海大1所,剩余3所则都隶属中科院。
其它双一流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情况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借助中科院的科研实力,在各项实验平台的数量上都几乎断层领先。此外,像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河南大学在理工、医学、农学的科研建设上也都拥有不俗实力。
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侧重于理工科领域的课题研究,而对于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而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数量显然更有说服力。从表单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以13个和1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数量位居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特别是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享有很高学术声誉。而北京大学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两方面均全面发展,实力绝对强劲。
而复旦大学在人文社科教学方面底蕴深厚,拥有中文、哲学、理论经济学和新闻传播学4个一级学科以及7个国家社科创新基地,也是当之无愧的文科强校。还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南开大学同样都是文科生可选择的高水平院校。
自上至下的深入改革推进,促成大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全力崛起。期待未来,接替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建起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会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新生力量,为科技创新注入一股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