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智能门锁“咬人”频发,行业声誉安全告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智能门锁“咬人”频发,行业声誉安全告急!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511539466264733

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智能门锁作为提升家庭安全性的重要设备,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然而,一系列关于智能门锁"咬人"(即夹伤用户手指)的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公众对智能家居安全性的质疑,严重影响了智能门锁行业的声誉。

“智能”背后的安全隐患

  1. 设计问题待解决

据了解,智能门锁“咬人”多因门把手设计存在问题。

大部分电子锁的手柄位置与门框的距离只有60mm,远小于多数人的手指直径,导致住户手指在开门、关门时易被门框夹伤,轻则脱皮红肿,重则手指骨裂、骨折,伤者以儿童居多。

对此,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在选择和安装智能门锁时,注意检查把手与门框之间的距离,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1. 行业缺失安全标准

当前,智能门锁的相关标准主要关注防盗性能,而对门把手的使用安全性缺乏明确要求。标准的缺失使得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忽视了用户的安全需求。

  1. 消费者使用不当

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是导致“咬人”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例如,习惯用与门锁开启方向相反的手进行操作,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一场风波后的负面效应

  1. 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智能门锁“咬人”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智能门锁的信任度。部分消费者认为产品设计存在缺陷,开始考虑更换传统门锁或选择其他品牌的智能门锁。

  1. 行业形象受损

智能门锁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事件受到一定影响。部分涉事品牌的市场声誉受损,行业整体信任度下滑。

  1. 监管压力增大

舆论发酵促使监管部门加大对智能门锁市场的监管力度。未来,相关标准的完善和监管措施的加强将成为必然趋势。

完善安全规范,亟待行动

  1. 加强市场监管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智能门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和产品质量监督。

  1. 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智能门锁相关标准,特别是针对门把手使用安全性的明确要求。确保智能门锁在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符合安全标准。

  1. 重视设计缺陷

生产企业应增强自律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针对“咬人”问题,或可采用横向按压式把手、增大把手与门框距离等解决方案。

  1. 消费者安全引导

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使用引导,帮助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智能门锁。通过宣传手册、视频教程等方式普及智能门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消协重点提示

  1. 查资质:查看产品标签内容是否完整,拒绝购买“三无”产品,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2. 看说明:了解产品规格参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选购具有应急开启、报警功能的产品。

  3. 重应用:保持理性,综合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品牌等因素,根据个人需求合理购买。

  4. 留凭证:保留购买凭据,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联系售后,必要时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

结论

智能门锁“咬人”事件不仅损害了部分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暴露出智能门锁行业在产品设计、标准制定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博雅智库/数字声誉实验室/博雅云图创始人杨明刚研究员曾说:面对网络舆论风险,品牌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服务、合规管理上过硬。若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心一旦破损,其修复工作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成本。

未来,只有相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企业服务意识,推动技术创新,普及安全使用方法等措施,或能有效解决智能门锁的安全隐患,推动智能家居行业的健康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