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了两百年的"黛钗合一"是真是假?是并蒂双花还是神魔殊途
争吵了两百年的"黛钗合一"是真是假?是并蒂双花还是神魔殊途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关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一直是读者热议的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黛钗合一",即一个人的两个形象。这种说法是否成立?本文将从作者曹雪芹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核心思想以及人物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和人生道理。
自从曹雪芹创作出《红楼梦》,数不清的古今中外红学爱好者对这部名著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从中汲取营养。
《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牵动读者的心,讨论的热度居高不下。有人赞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有人支持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
一直以来,都有声音提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个人的两个形象,既然是"黛钗合一",贾宝玉自然可以爱林黛玉,也可以喜欢薛宝钗了。
但是,"黛钗合一"是真相吗?
要了解《红楼梦》的思想,首先要从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朝代背景进行观察。
曹雪芹生活于十八世纪的中国,正是清朝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都沉浸在康熙乾隆编织的美梦中,闭关锁国,忽视与外界的交流,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很显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衰弱期。
其次,曹雪芹的家族曾经兴盛发达,曹雪芹也享受过一段奢靡富贵的日子,后来曹家落败,曹雪芹穷困潦倒,不得已变靠文字文章谋生。
《红楼梦》正是诞生于这种背景之下。一个经历过风光无限,后来跌落市井生活的作者,他写出来的作品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答案是肯定的。
曹雪芹开篇点名写作缘由,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原型,痛悔自己耽于玩乐,疏于学习,最终一事无成。
又怜惜曹家那些聪慧过人的姑娘们,不忍她们的故事就此石沉大海,于是作出《红楼梦》一文,将自己的遭遇和思想记录下来。
因此,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读者应该秉持一种理性而现实的态度,这样才能体会作者著书的良苦用心。
在统治阶级影响下,清朝百姓都自认为清朝国力强盛,殊不知暗藏着诸多危机。此时,作者曹雪芹的家族从繁华走向没落,万千光芒尽成埃,他深刻地感受着,比任何人都清楚:虚幻的美梦总有一天会被打碎。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有多么重要,只可惜曹雪芹是失去后才明白。
逐渐暴露问题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跌宕起伏的遭遇,奠定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对真假的探讨。
《红楼梦》以神话传说开篇,以甄士隐的故事开头,也表明了曹雪芹早已把"真"和"假"定为写作的核心。他写《红楼梦》既是为了表现真,又是为了揭露假。
以下有几个方面证明"黛钗合一"是假的
其一,象征物的代表含义是金克木。曹雪芹用了仙草和金钗分别象征着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是天上的一株仙草转世,至真至纯;
薛宝钗是凡间一枚精致的金钗,闪闪惹人爱。两个女性形象各有特色,但仙草被金钗克制着,不能合为一体。
其二,姻缘的差异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是姻缘天定,有着人为无法改变的注定。故事的结尾贾宝玉大彻大悟,不再留恋红尘,却永远记得木石前盟,这是他对真善美的执着。
而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是人为撮合,带有变幻,不确定的因素。在脂砚斋的批文里,点明"两鬓又成霜"是说薛宝钗,贾宝玉舍弃了薛宝钗,也正是他对虚假情感的鄙弃。一真一假,高下立判。
薛宝钗和林黛玉并非并蒂双花,而是神魔殊途。当今有非常多读者认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才是红尘俗世的良配,他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匹配,因此是适合的。
其实,这种观点是读者强加在故事人物身上,这与当下鼓励门当户对,过分强调条件,忽视了对美好品质追求的婚恋现象有关系。
如此读《红楼梦》自然容易产生"俗"的观念,读不懂曹雪芹在书中的多次暗示:金玉良缘只是泡影,木石前盟才是最终归宿。
《红楼梦》中关于真假,正邪不两立的议论多次出现。
作者借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说明真与假的道理,金玉良缘是为了说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现象,而不少读者正入了太虚幻境,自以为活得清醒。
实际上,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人都只是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浑浑噩噩地过一生。
前文强调了读懂作者的用心,需以理性现实的态度读《红楼梦》,这里的理性现实指的是能看破文中的"假"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被虚无的泡影所迷惑。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注有一条是:"三人是一体的关系。"
神,以林黛玉的形象作为代表,她聪慧率性,富有仁爱之心。
魔,以薛宝钗的形象为代表,她八面玲珑,讨人喜欢,无不在变换之中。
人,以贾宝玉的形象为代表,他是一块未曾修炼过的灵石转世,懵懵懂懂,对什么都好奇,就是普通人。别人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
如果把天地看成一,天地间存在着人神魔三种形态就是一体,也符合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理。
什么是"三生万物"呢?由两个对立的方面产生了冲突,进而产生了第三者,三就代表了多,也就是万物。
神和魔正是对立的两面,神的化身林黛玉和魔的化身薛宝钗是充满冲突的,神与魔的矛盾不断发展,引出了人的化身贾宝玉,更引出无数同他一样的普通人。由此可见,神与魔是对立,只有当他们出现在人的身上,才是一体。
人身上具有神性和魔性,神性代表善良,邪性代表坏,克服魔性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大多人都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穷其一生都在追逐虚妄。
与其说"黛钗合一",不如说"宝黛合一"。林黛玉死了,她的眼泪没有白流,洗清了贾宝玉作为人的愚昧,启发了贾宝玉恢复灵性。
这也正是曹雪芹人生的感受,历经繁华才明白那些都是虚空,劝诫读者看清世间的虚假,修养身心,莫贪图浮华,走向至真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