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手有梨式,金银增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手有梨式,金银增香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8656324_121124757

梨形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茶具,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造型,到明清时期的瓷器和紫砂器,再到现代的金银材质,梨形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茶文化和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梨形壶,壶式之一,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造型,形体小巧,因其形似梨而得名。
关于梨形壶的用途,学界并未有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应用于餐桌上,有人认为是酒壶或茶具,也有人说是水注。但无论是何种用途,梨形壶都是秀美雅致、小巧玲珑、圆融流畅的经典器型。


顾景舟制紫砂梨形壶
无锡博物院藏

从瓷器到紫砂

梨形壶的诞生可能与宋金时期流行在器物上模仿花卉瓜果的时代审美情趣有关,历经元明清,经久不衰。明代各朝多有烧造梨形壶瓷器,有白釉、青花及釉上彩绘等品种。


元 景德镇窑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梨形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中期青花绿彩刻花波涛龙纹梨形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梨形壶瓷器数量变少,而紫砂梨形壶却大为盛行。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乾隆年制”款的朱泥梨形壶原藏于永寿宫,说明梨形壶是皇室喝工夫茶的理想茶器。

清 乾隆款朱泥梨形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汀、漳、泉州以及广东潮州等地。工夫茶使用的茶具,近人称为“潮汕四宝”,即潮汕风炉、玉书煨(煮水壶)、孟臣壶(泡茶壶)和若深杯(“若深珍藏”款识茶杯)。

清末民初 宜兴窑朱泥梨形壶及工夫茶器一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孟臣壶得名于明末清初制壶高手惠孟臣。其所制梨形壶,传播至东瀛,受到日本煎茶道的喜爱。不仅如此,17世纪末,梨形壶还远销欧洲,并作为礼品送给荷兰女王。女王后来定制银质茶具时,特意要求仿形于孟臣的梨形小壶,对欧洲早期制壶业影响颇大。

不盈一握 凝香聚气

梨形壶是紫砂壶经典器型之一,尤为茶人所喜爱。闽南地区更是人手一壶,有“手中无梨式,何以言茗事”之说。

除了在造型上形貌清雅、古朴雅气之外,梨形壶上窄下宽,鼓腹圆润,为茶叶保留适宜的舒展空间,让每一片茶叶得到充分舒展;收窄的壶口则增强了聚香效果。

楠书房朱泥梨形壶选用宜兴赵庄朱泥,胎色朱红鲜丽,隐然有珠玉之泽。胎质细密坚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楠书房朱泥梨形壶

明代冯可宾曾说:“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小壶更加适合品茶所需,并且赋予了其雅玩的性质,适合把玩。

由于紫砂有很强的吸附性,更适合一壶侍一茶。用足银和足金制作的梨形壶既保留了梨形壶的优点,又可以适用于任何茶叶。

楠书房槌目纹梨形金银壶

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明代朱权在《茶谱》中写到:“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可见,金壶在历史悠久的中国茶事中,早已被尊为上品。

以纯金打造的茶器,传导性快,不易氧化,能使水质犹如丝绢般滑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食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可见,金壶不仅能软化水质,也能镇静安神。

楠书房槌目纹梨形金壶

槌目纹则需要经过反复的磨练,以一锤一寸的雕琢,呈现器物的精美之感。槌目纹所形成的凹凸感不仅蕴含着难以言喻的质感与神韵,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隔热效果,在使用时更为舒适。

楠书房槌目纹梨形银壶

“茶滋于水,水借乎器”。风靡了上百年的梨形壶线条和谐饱满,气韵秀美典雅。朱泥紫砂,温润细腻,金银打造,高贵典雅,置于掌中,态浓意远,是每个爱茶之人不可或缺的器具,亦是对日用之美的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