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米粉:一碗传承百年的舌尖美味
绵阳米粉:一碗传承百年的舌尖美味
绵阳米粉,作为四川绵阳的代表性美食,不仅承载着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鲜美口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从三国时期起源,到1889年房洪兴在绵阳开设窝窝店,再到130余年的师徒传承,绵阳米粉见证了绵州米粉行业的演变与发展。如今,这碗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米粉,不仅遍布四川各地,更远销海外,成为一张闪亮的美食名片。
地理环境与交通优势
绵阳古称绵州,自汉高祖二年设置涪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来为川北重镇。其西北雄踞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东南则延伸入四川盆地底部,是中国唯一科学城。绵阳交通发达,京昆高速、成绵高速复线、绕城高速等纵横交错,宝成复线铁路纵贯全境,成绵乐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成西客运专线等铁路加速建设,南郊机场在其境内;公路网络密布,村村畅通,为广大百姓经济和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也为绵阳米粉制作技艺(窝窝店米粉)的传承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交通便利。绵阳市辖区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绵阳米粉店。如今绵阳米粉作为绵阳的代表性美食,已走出绵阳,不仅已遍布省内各地市,也拓展到全国各个城市。近两年来,随着绵阳市大力推动“百亿米粉产业”,推进“绵品出川”活动,以窝窝店绵阳米粉为代表的米粉预包装食品,走到厦门、东莞、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受到当地消费者追捧,并远销新加坡、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
历史渊源
相传绵阳米粉起源于三国时期,1800余年来,作为绵阳地区人民的传统主食,绵延至今,其传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绵阳米粉制作技艺(窝窝店米粉)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绵州,创始人房洪兴,祖上为厨艺世家,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风潮中,从广东大埔迁入现四川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境内,又于1889年迁到绵阳(旧称绵州府),在绵州府老警钟街开设餐馆,专营包子、面食、米粉。因该处位置地势较低,当地人俗称此地为“凹凹店”,该店因此得名“窝窝店”。1994年出版的《绵阳市商业志》中记载:“清末,绵阳人氏房洪兴在绵阳城区窝窝店座营面食,主营各种川式面条和包子”,还有民间谚语“好吃包子窝窝店,好看景致西山观”的记载。130余年来,这一传统技艺以师徒制方式代代相传,经房洪兴徒弟张明凯、张守满及历代传承人刘桂珍、李晓平、罗刚、谭勇、杨玲玲等传承至今,每一代传承人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并加以创新与升华。窝窝店绵阳米粉历经130余的风雨,一直保持在原址经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到窝窝店嗦一碗米粉,配一笼包子,成为百余年来当地居民传统的早餐习惯,具有非常高的民众基础。
制作工艺
绵阳本地盛产水稻,大米是绵阳人的餐桌主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智慧的人们逐渐将大米开发成各种美味的食品。过去居民家中为了应急,每家每户都会储存一定的粮食,隔年后大米的口感较差、香气流失,食之无味,为了解决这些陈米,古人绵州的能工巧匠便尝试将其磨浆、蒸熟、压成粉丝,浇上浇头,做成味道十足的米粉,陈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正好保持一定的粘性,而各种口味的浇头又弥补了陈米口感的不足,从此古朴的大米以米粉的形态走上人们的餐桌,传承至今天。
绵阳米粉制作技艺(窝窝店米粉),主要分为4大环节:磨浆、制粉、熬料、冒粉。在磨浆、制粉环节需通过选米、浸泡、磨浆、过滤、压浆、蒸粉、揉粉、舂粉、压粉、冷却等10道工序,制作成新鲜米粉,以冷水浸泡备用;熬料环节中,需精选本土新鲜猪肉或跑山鸡肉,以及当地泡菜、鲜笋、各色调味料,经过腌制、去腥、剁馅、炒馅、爆油、熬料等工序制作成浇头,食用前以竹篓装入鲜米粉丝,入烧开的滚水锅中进行冒烫,3-5秒后将冒好的粉丝倒入碗中,快速浇上浇头,淋上汤汁,再撒上葱花、香菜、酸青菜等特色小料,即成一碗鲜香脆爽的窝窝店绵阳米粉,前后共经18道工序。
文化价值
绵阳米粉制作技艺(窝窝店米粉),具有五大特点:1.鲜粉鲜汤,鲜味十足;2.粉细汤宽,浇头丰富;3.手工操作、工艺精良;4.经典搭配、传承百年;5.本土取材,原汁原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价值、营养健康的科学价值、不断攀升的经济价值与脍炙人口的社会价值。窝窝店所传承的绵阳米粉传统制作技艺,既代表了绵阳本土的饮食文化特色,也见证了绵州米粉行业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