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孙宏开:我们为什么重视羌族?因为古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孙宏开:我们为什么重视羌族?因为古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1655182_1211243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宏开先生,于2024年8月15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孙宏开先生长期致力于民族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在羌族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根据孙宏开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您详细介绍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以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甲骨文上的“羌”字曾掀起了现代学者研究古羌的热潮,人文学界对羌族史展开的大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古羌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前身,而现代羌族只是古羌众多族群中的一支。

现代人文学者对羌族的重视,始于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羌”,这是中国有关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了。因此,学者们认为,古羌人在华夏文明发端时期一定是十分活跃的。不仅如此,自汉代以来直至解放前夕,对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各个支系,历史记载延绵不断。这也说明,羌人一直参与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建构。

庄学本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到一对羌人老两口,他并没有对这张照片作更多注解,这说明这样的夫妻在当地是很普通的。吸引我们的是男人手里握着的转经筒,这一喇嘛教的宗教器物出现在羌人手中,表明了当年喇嘛教在羌人聚居区的普及程度。

用现代人类学的方法对羌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较早深入羌区调查研究的是庄学本,他一方面实地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而且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羌区的风土人情,出版了《羌戎考察记》。后来开展民族学、语言学调查研究的有马长寿、蒙文通、闻宥、张琨、傅懋勋、金鹏等,发表过大批论文,对羌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甲骨文里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录。图中甲骨上的文字从右到左为“羌人”两个字。显然,最早的“羌”字是“羊”与“人”的结合。摄影/郭平

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带领长征队伍经过苗、彝、藏、羌、蒙古等民族聚居地区,发布过许多布告,当时就已经承认了一些少数民族。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说:“允许蒙、回、藏、苗、瑶、、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其中所谓“番”就指羌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的总纲中,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自1950年起,为了确定各少数民族的身份,中央多次派慰问团到各地慰问少数民族,其间听取了少数民族的愿望,调查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截至1953年,根据各地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羌族就在其中。

对羌族比较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从1956年起,开展了羌族社会历史语言大调查。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开展了羌族史的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古代羌人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前身,而现代羌族只是秦汉以来迁居岷江上游古代羌人众多族群中的一支。

古羌是华夏民族祖先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羊部》对羌的解释是:“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字作为氏族的名称;“姜”字则是羌人女子之姓。羌,就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所有游牧民族的泛称。

仰韶文化末期(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同时,还有尧、舜、太皞、少皞、共工、祝融、鲧等部落或部落联盟。传说炎帝是姜姓,所以属古羌族部落,黄帝等部落与羌的关系比较模糊。在这个历史阶段,众多部落间长期交往、融合,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汉藏语系各民族)的祖先。稍后治水的夏禹,也与羌人有密切的关系。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

殷商时期,羌人似乎已经从主体民族中分化出来,成为众“方国”中势力比较强大的部落联盟之一。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股商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根据甲骨文记载,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已经非常活跃了。商王朝与方国关系逐步紧张时,其中与商王朝频繁发生战争并且时间最长的就是羌人。甲骨文有大量俘获羌人为奴隶并用作祭祀和殉葬的记载。根据胡厚宣先生统计,记载有人祭资料的甲骨共1350片,卜辞有1992条,最少也被残杀了14197人,而其中用羌人祭祀的达7426人。

庄学本拍摄的四川茂县城内修路的羌民们。修路工的年龄相差很大,贫苦的衣着都是一样的,路中间站着的那个人应该是位管理者。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羌寨中的世态炎凉。

周人在商代和羌人一样,常常和商王朝发生战争。羌人在帮助周人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史书对羌人仍然有许多记载,其中《后汉书·西羌传》中的义渠,就是羌人中较大的一支,他们逐鹿在今甘青及陕西、内蒙古一带,“筑城数十,皆自称王”。义渠国位秦之北,是秦称霸西戎的主要障碍,因而战争连绵不断。

秦时期,许多羌人被秦统治而融于秦。众羌中的一部分受秦王朝的驱赶,西迁的羌人,由于与中原隔绝,史书极少记载,只有在秦汉时期南迁居于四川西部的羌人,由于经常发生战乱,所以史书记载连绵不断。


这是一场现代羌人的婚礼,新娘蒙着红盖头,继承着中国古老的婚俗,在陡峭的山路上,新娘的嫁牧正在被背送上来。这是一个温暖的时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朴素的,洋溢着美好的祝愿。摄影/徐献

但是西迁的羌人,并没有从历史舞台消失,他们有的西迁至雅鲁藏布江流域,与当地的土著相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向南迁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今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繁衍生息。有的一直迁至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泰国湄公河流域定居。

秦汉时期,甘青地区的羌人(有时称夷或戎)不断南下,陆续在川西定居或继续南下,其中较有名的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东汉时期向中央王朝献歌的白狼王也是羌人,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其部落应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其后冉䮾、白兰、党项、东女、嘉良诸羌,活跃在川西广大的土地上,直至唐时期,西山数十支羌人部落仍然活跃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隋唐时期,吐蕃势力强盛,兼并苏毗、羊同诸羌后,东进到川西,诸羌部落遂成为吐蕃与唐王朝争夺的基本群众,唐书大量记载了吐蕃和唐王朝的战争情况。有时由于战争呈拉锯局面,羌人只得苦于两面应付,被史书称为“两面羌”。

唐以后,随着吐蕃王朝的内乱,对川西诸羌的控制有所削弱,这一带的众羌部落因此又活跃起来。宋元以后,由于喇嘛教在这一带的广泛传播,众羌部落逐渐融合于吐蕃,有相当多的羌人部落及其语言,渐渐地完全同化于藏族,只有以今汶川、理县、茂县为主要聚集地的那一支羌人部落相对独立于藏族,就是这一支羌人后来被现代学者确认为“羌族”。


庄学本拍摄的一位正在搓麻线的羌族妇女。她所使用的方法与今天羌族妇女的方法没有差别。而这些技法,早在几干年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羌族人保留着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些生活技术。

现今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一带的康巴藏区藏语方言内部的分歧远远大于安多藏区和西藏自治区藏语方言,原因就在于,这一带的藏族居民中,很可能是历史上彼此有很大差别的众羌部落,在历史过程中,在藏传佛教的长期影响下,经过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认同自己是藏族,但是他们在家庭、村寨中,仍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母语,形成了一个个彼此有亲缘关系的羌语支语言。

使用羌语支语言的十多个族群共同保留着古羌人的传统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应该包括羌、普米、嘉绒、纳木依、史兴、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却隅、尔龚、拉坞戎等12种活着的语言和一种已经死亡的文献语言——西夏语。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羌语和嘉绒语,都在10万以上,其余的语言一般数万,少的不足1万,最少的是史兴语,仅有2000多人使用。确定他们是羌语支是因为他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大量古代藏缅语族的遗存的共性和十分明显的共同创新。羌语支内部各语言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古老的语法特征正在陆续消失,但总体来说,羌语支语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保留古老面貌较多的一个语言集团。

现在川西地区有十多个使用羌语支语言的族群,其中大部分认同自己是藏族,但是使用羌语的人们仍然保留有一些传统的深层次的文化特点,使他们显得与羌语一样古老。


羌绣负载着羌族妇女们的荣誉,张扬着她们的心智,作为一项基本功,她们从小就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她们不打样、不画线,仅以五色丝线或棉线,以娴熟的技巧,就能信手绣成各种图案。摄影/陈锦

他们都有崇拜白石的习惯,即把雪白的石英石作为原始图腾加以供奉。我在羌语支语言分布地区进行语言调查,经常可以在他们的房顶、窗角、地边看到供奉或镶嵌的白石,人们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去动这些东西,这是他们的保护神。后来我在嘉绒语分布区以及木雅语、普米语、尔龚语尔苏语等分布区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有多有少罢了。据了解,在羌语支语言使用地区,除了在生活中发现他们对白石的崇敬以外,还在他们传说的神话中,经常可以发现他们把白石作为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武器。有的地区在近一二十年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白石的随葬品岷江上游的石棺墓葬里也发现了多处白石随葬品。由此可见,白石崇拜是羌语支语言使用者的一个古老、共同的文化特征。

操羌语支语言的居民都有高超的建筑艺术。他们就地取材,用不规则的乱石砌成高7-8米的二层或三层住房,坚固耐用。他们还有在村子周围的山梁上或村子里,建造“邛笼”的习惯。这是一种高30-50米类似工厂烟囱似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邛笼的分布,和目前羌语支语言的分布是那样的一致,北至羌语、嘉绒语分布区,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南下,在这些汹涌澎拜的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南至云南省普米语分布区,到处都有邛笼的遗迹。更使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凡使用羌语支语言的居民,特别是老人,对邛笼这个直径4-6米,有4角、6角、8角等形状的建筑物都怀有特殊的感情。此外,他们对邛笼的称呼是那样惊人的一致。经初步研究,汉语“邛笼”一词是羌语支语言音译借词。这种从秦汉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建筑,可以认为是羌语支语言使用者的一个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羌人待客必饮酒,酒有白酒、咂酒、面蒸蒸酒和米酒等,其中尤以咂酒风味独特。羌人喜欢咂酒,饮时,往往由一长者致开坛吉辞,然后依长幼顺序轮流咂吸。他们自豪地称之为羌族人的酒。摄影/陈轲

操羌语支语言的妇女都有高超的刺绣技术。刺绣和挑花是她们普遍擅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往往七八岁的小姑娘就开始学习,到十多岁就已经比较熟练地绣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她们在挑、绣时,不打样,不画线,仅以五色丝线或棉线,加上训练有素的娴然技巧,就能信手挑绣成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针法除了挑花外,还有纤花、纳花、链子扣等多种我们在各地发现,她们刺绣的方法以及各地的图案都大同小异,似乎在来源上有某种共同之处。她们都喜欢把这些图案和花纹,装饰在她们的头帕、衣襟、领口和袖口、围腰及腰带、鞋袜等地方,美化着她们的生活。有时还将绣物作为传递爱情的信物,赠送给自己的意中人。


火塘与腊肉,是羌人家里最温暖的所在。在寒冷天气居多的高山上,围坐火塘是羌人一天中最想念的事情,高悬的腊肉则代表了某种踏实的心愿。摄影/陈海汶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是藏缅语族中唯一仅仅分布在中国境内的一个语支。说羌语支语言的人,原则上都是古羌人的后裔。他们大都分布在横断山脉以东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由南到北的河谷地带及两岸的台地上。他们的西边是说藏语的人群,他们的东边是说汉语和彝语的人。他们中大部分人认同于藏族或别的民族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候,他们还是能察觉到彼此携带着的共同的记忆。

摄影:庄学本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9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