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18年,新版《红楼梦》为何费力不讨好?
筹备18年,新版《红楼梦》为何费力不讨好?
胡玫导演的新版《红楼梦》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自8月16日上映以来,票房和口碑均遭遇滑铁卢。截至发稿,上映7天电影排片已跌至0.9%,总票房不足500万元,平台给出的总票房预测只有619万元。
19日,胡玫发微博回应差评,并怒斥恶意用AI虚拟数据群发1分点评的现象,之后又连发几条力挺新作,这场口碑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作为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影视化改编历来备受关注。87版《红楼梦》因被认为气质最像原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但此后,《红楼梦》翻拍仿佛陷入魔咒,观众缘一版比一版差,影视剧开播即翻车。不忠于原著、不尊重观众是被网友高频提及的“原罪”。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高峰,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清代起,就诞生了专门研究它的“红学”,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这让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影视化改编自带话题热度。或许源于《红楼梦》无可比拟的文学魅力,即便影视化改编难度很大,还是有不少导演情怀不渝、前赴后继,希望用自己的视角演绎和解读这部文学瑰宝。
胡玫拍出过《乔家大院》《雍正王朝》等多部佳作,以拍男性群像和史诗题材闻名。她公开表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其生平投入心血最大的一部作品,并汲取了前辈们一次次影视拍摄的精华。该片自2006年开始筹备,制作耗时10年且耗资巨大,中间还遭遇了特效制作不符合预期、后期没钱做、没流量明星而不被发行公司看好等诸多问题。同时,在改编艰难,以及观众审美和认知愈发多元化的当下,能顶住众口难调的压力完成创作,实在勇气可嘉。导演表示希望年轻人重读经典、爱上传统文化的初心,也很值得肯定。
影片中宝玉为见黛玉,在园林中飞奔、一镜到底的横移跟拍;宝钗扑蝶青春阳光的氛围感营造;黛玉葬花桥段中,水底仰拍视角下,湖水泛起涟漪,粼粼波光与落红成阵相映的一幕,充满美感。上海大观园、苏州拙政园、退思园的实地取景,向观众呈现出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
观众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争议首先是选角和表演。宝黛钗作为原著灵魂人物,都不满15岁,“三春”的年龄也都在十几岁。电影团队称在2017年就举行了海选,面试了近两万名演员和新人,最终选定了七八十个年轻演员,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封闭式培训。不过,电影版宝黛钗的呈现,虽然保留了“稚气”,却并没有体现原著人物的才气和灵气。
作为原著的核心人物,林黛玉在影片中变成了敏感多疑且善妒的“恋爱脑”,内在空洞且小家子气,没有准确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而史湘云、贾迎春等个性不同的女性群像,在影片中匆忙一现,无论外表还是表演,都缺乏记忆点。王熙凤更是从妆造到人物塑造,活像一个热衷说场面话的阴谋家,反派感十足,与87版邓婕饰演的聪明泼辣、八面玲珑的王熙凤相比,高下立现。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以贾宝玉大雪天里出家倒叙为始,主要故事情节以林黛玉回府奔丧开篇,以王熙凤贪没林如海家产盖建大观园,后又设掉包计,致使宝玉迎娶宝钗,黛玉泪尽而亡,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片中,太虚幻境、宁府家宴、元春省亲、宝黛读书、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金玉成婚八个原著中的名场面依次登场,给人观感很像走马灯式的幻灯片拼接。看似原著中有代表性的桥段都“打卡”了,但也仅限于此,充满碎片化的拼凑感。不仅逻辑线不明,缺乏剧情片基本的递进式叙事规律,且重点剪裁不当。
按照此前导演的想法,她想拍一部面向新生代的青春版《红楼梦》,赋予经典名著以现代视角,并且最终决定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推进故事。如果按此逻辑,开头由贾府银两短缺引出的内部派系争斗、贾琏和王熙凤密谋侵吞林如海家产、元春省亲等桥段,都可以一笔带过甚至删掉,没必要出场的人物也可以不出现,把重点放在宝黛钗的人物关系推进上。而且,电影名称虽然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但表达重心却放在“木石前盟”的悲剧线上,对“金玉良缘”的叙事倒成了辅线,跟片名并不契合。再者,如果想以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线串联起荣宁二府的衰败,那么秦可卿葬礼这一贾家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就不该直接省略……如此种种,让人分不清重点在哪。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名场面拼接,蜻蜓点水。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票房和口碑上遭遇失利,显然有很多需要复盘的地方。87版《红楼梦》珠玉在前,观众不免拿来对比。作为一部公认改编难度很大的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精妙的故事设计和影视语言呈现出原著的精华,依然是后续《红楼梦》影视改编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期待创作者与市场和观众形成更加理性正向的互动,一起为名著影视改编找到更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