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札】---《上虞帖》
【读札】---《上虞帖》
《上虞帖》拓本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简析】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而写的一封回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友的近况。大意为:我已经收到你的来信和问候。夜里突然肚子疼,没办法去见你,很是遗憾!后面想来了再来哦。弟弟修龄(王胡之)到我这里已好几天,现在就在上虞,大概月末就要走了。妻弟重熙(郗昙)明早就要西去建安,与他相别,不舍之情无法言说。不知道谢安太傅在哪里,也不知朝廷时局怎样,真是令人担忧啊!
此帖因为是写给朋友的便签,所以写得比较轻松自由。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指晋太傅谢安,字安石。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当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以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此帖透露出王羲之对谢安和时局的牵挂。当时东晋朝廷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天下人都盼望着谢安出来拯救苍生,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谢安近况,王羲之才说“令人耿耿”,十分担忧。
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轻侃】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文革”中,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先生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有“政和”、“宣和”骑缝印,拖尾中间还押着“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大印。除宋徽宗的题签和钤印外,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书卷,于是毅然将废纸筐里的《上虞帖》捡出,带回上海博物馆,请专家进一步确认。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先生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十八处损坏的唐摹法帖重现光彩。
这么一件传世墨宝,如果没有上述几位专家的识真慧眼和严谨态度,以及高超的鉴定和修复技术,就不会重见天日。谈起此帖的坎坷命运,不禁令人顿生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