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风长安重组:比内卷更可怕的是内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风长安重组:比内卷更可怕的是内耗

引用
格隆汇
1.
https://www.gelonghui.com/p/1796088

近日,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宣布重组,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此次重组的可能影响,包括领导结构、品牌定位、业务整合等。

1. 东风与长安:历史渊源与行业地位

东风汽车集团原名“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于1992年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并在2017年再次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如果说,“一汽”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援建汽车项目,“二汽”就是三线建设下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工业。这面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这位排行“老二”的东风汽车已经扛了几十年。

作为央企名录中的特大型汽车企业,时运再不济,也不至于会沦落至一个二级子公司。至于备受争议的企业经营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况且,一直被众人所诟病的销量下滑,也只是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一部分(港股上市公司的乘用车板块),而非整体经营状况。

若从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行业地位来看,东风汽车集团和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二级子公司长安汽车,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

既是重组,而非并购,东风汽车集团也必定会剥离出一部分业务,作为接手长安汽车的“谈判”交换条件。

考虑到兵器装备集团重在军工,可见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军工业务大概率会被拆分,且一部分将并入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以换取长安汽车的民用车业务。

如此,东风汽车集团可以更加专注于民族汽车工业,兵器装备集团则能更加专注于国防军工事业。

在“紧急情况”下,东风汽车集团可以作为兵器装备集团的“备份”,提供部分军用需求;兵器装备集团也可作为东风汽车集团的“备份”,生产部分民用汽车。

2. 重组后的内部资源整合

不得不承认,长安汽车可以算是自主品牌中最争气的一个了,尤其对比几个国资车企来看,长安的这块金字招牌,怎么夸都不为过。旗下的乘用车业务无论在市场的占有率还是对外的形象口碑上,都要远优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品牌及车型。

显然,长安汽车的这次重组,必定是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行业地位,以维护国资品牌的对外形象。否则,就没必要去冒着这个风险做重组了,搞不好还会开历史的倒车。

由此,可以预见的第二个确定性是:东风汽车集团想要“拿下”长安汽车,必定会做出更大的让步。仍以二级子公司的身份存在的长安汽车,必定要在“新东风”内部争夺更高的话语权。有着最高决策权的董事会名单,必须得出现长安汽车或者兵器装备集团的身影。

按照东风汽车集团目前的八位董事会编制看(本次人事调整之前),至少得有三位董事会成员来自长安汽车或背后的兵器装备集团。只为,在此后的品牌建设上,能争取到更高的决策话语权。

此次东风汽车集团“二把手”的调任,似乎已经为这次的重组留出了一个董事会席位,甚至“二把手”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再算上原长安汽车张宝林已于2021年1月调任东风汽车,并进入董事会名列,或许还会有两个席位留给此次重组谈判的长安汽车一方了。

考虑到东风和长安都是深耕汽车行业数十载的老牌央企,即便是旗下的组织结构出现大调整,甚至被打散重新组合,东风和长安的两大“金字招牌”也会继续保留。毕竟,这是几代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以预见的第三个确定性是:重组后的“新东风”,旗下必定会延续东风和长安两大主要品牌。

至此,旗下业务板块或将成为:东风汽车(以港股上市公司为主的民用车业务)、长安汽车(A股上市公司),东风商用车(以十堰基地为首的商用车业务),以及神秘的“其他业务”,四大板块。

顺带一个更大胆一点的猜想:重组后的“新东风”主攻重民用车市场,旗下的东风品牌主攻商用车市场,长安品牌主攻重乘用车市场。

若是此番大刀阔斧,面临的最大阻碍当是东风汽车集团近年来布局的乘用车该如何去做“割舍”。如,猛士、岚图、奕派、纳米……品牌的位置,又该如何去摆放?

当然这种猜想或许很理想主义,要想做到,更是容易。同时,用一刀切的方式,谁干什么,谁不干什么,没有意义,也没必要。

但借重组这个机会,做一个长期的指导方向,如长安系更注重乘用车,东风系更注重商用车,再给出一个五年或十年的过渡期去实现更明确分工,或许还真有这个必要。

既然重组的目的是资源的整合,那就必须得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新的竞争力优势,为民族汽车工业“摇旗呐喊”。

同时,在新的集团层面,聚集重组各方的资源设立一个垂直的技术研发机构,作为加强双方的联动的关系纽带,既避免了重复的劳动,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至于重组后新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因长安汽车一直以二级子公司的身份深耕重庆多年,此番重组后撤离重庆显然是不可能的,更没必要。若想让东风从武汉搬到重庆,则更是不可能。

如此大体量的企业重组,不但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得看看所处的外部环境。

曾几何时,中国长航、葛洲坝和武汉钢铁三大央企均以“远嫁”的姿态相继撤离武汉。如若此时再弄丢了东风汽车,中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还要不要搞?

故而,可以预见的第四个确定性是:重组后的“新东风”,总部依然是武汉。旗下的两大主力品牌,东风总部依然在武汉,长安总部还得留重庆。同时,也将保留十堰的商用车基地,以及现有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东风和长安的重组,由一个最高级的领导班子做顶层设计,多个二级子公司(品牌)相互独立。如同大众和奥迪,Stellantis和雪铁龙……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不一定非得扎堆聚在一起。

关于这次官宣重组网上也出现一些很亢奋的言论,尤其是:“两个两百万级体量的公司合为一体后,会出现一个五百万级体量的巨无霸,跻身全球前五大汽车集团”。

当然,这只是想象中的美好,不是说不看好合并后的新企业,而是看任何问题,都得从实际出发。

新能源汽车赛道确实给了中国车走向世界的机会,可放眼当下,几大国资车企的规模优势似乎没能体现出来,反倒是论资排辈的“大公司病”一点都没有得以改善。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那个靠合资模式“躺着数钱”的时代已经远去。

在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当下,又遇到了经营业绩的压力,企业为求生存,往往都会选择用放弃利润来保住市场。

故而重组后的“新东风”,首要的举措是主动“做减法”,而非“做加法”。在内部先作出割舍,给自己一个相对低的预期,空出一个长远的未来,以谋求向上的发展空间。

就如同极氪和领克的合并,第一件事就是削减产品线,“各自砍掉20%的车型”,提前规避重组后的内耗。

试想一下,在两大品牌磨合的初期,在还没有形成对外的竞争优势时,内部就已经出现资源的争夺,暗地里较起劲来,岂不可笑?

至于,为什么要主动“做减法”?我们对比东风和长安旗下的品牌定位或许就明白了。

首先,东风汽车集团层面上大概可以分为军用车和民用车两大板块,民用车板块又可以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板块。

其次,东风汽车集团若是要想接纳以民用为主的长安汽车业务,就得拿出自己的部分军工业务作为“交易”的筹码。如此,东风汽车能留下的民用车业务将主要集中在,港股上市的东风集团股份,十堰基地为主的商用车业务,以及上下游零部件业务。

最后,东风的商用车业务是长安汽车达不到的高度,零部件业务也相对容易并在一起,可乘用车业务就比较麻烦了,二者的重合度是相当之高。

东风有辈分,长安有地位,双方都会觉得自己还不错。如若全部保留,再强行合并,必定会出现产品线太杂,品牌定位太乱的问题。

从东风汽车集团的经营层面看,商用车业务相对稳定,乘用车变数较大。

尤其,合资业务下行压力较大,而自主品牌的基本盘还不够稳。这正是东风汽车集团当前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更是被人吐槽的关键点所在。

为扭转颓势,东风汽车集团在乘用车板块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有猛士和岚图;中有奕派和纳米;下有风神和风行的六大自主品牌阵营。外加日产、本田和神龙等几个合资品牌。

(资料源于:东风集团股份/东风汽车集团官网)

对比之下,长安汽车则以乘用车为主,其中自主品牌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形成了,上有阿维塔,中有深蓝,下有长安启源和长安引力品牌(CS系列、UNI系列和欧尚系列)五大自主品牌阵营。以及福特和马自达的合资业务。

(资料源于:长安汽车官网)

东风的乘用车相对较弱,长安的自主品牌非常强势,而主导权又在东风这边。挤压长安旗下品牌和车型未免有些可惜,强行保留还会出现内部的产品线混乱。

此外,长安旗下的阿维塔作为华为车BU的重要投资者之一,深蓝汽车也率先将华为的智驾方案引入20万元以下市场。

而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岚图、猛士和奕派也相继官宣采用华为车BU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近日,在岚图梦想家的央视节目上,岚图CEO卢放更是坦言:“将全面拥抱华为”。

主打高端市场的阿维塔和岚图会不会形成内部竞争,深蓝会不会和刚刚起步奕派有着同质化竞争?风神、风行、纳米会不会和引力、启源形成重叠?

这就是,可以预见的第五个确定性:重组后的“新东风”,必定会主动对旗下的品牌“做减法”,要么合并,要么砍掉。

不主动,便会被动!

3. 重组后的展望

行业的内卷加速了企业的变革,如何去突破内卷,避免内耗,或将直接决定着“新东风”的未来。

是壮士断腕还是优柔寡断?是大刀阔斧还是谨小慎微?似乎正是考验新队伍顶层设计者的智慧。

走出内卷,绕开内耗,不要总惦记着500万的规模,去夺那“虚晃”的第一……

当不扎实的基本盘现状没有得到改善,所有的“争强好胜”之举,都是逞一时之能,除了自我陶醉,蒙骗领导,没有任何意义。

认清现实,牢记使命;降低身段,全力以赴。给新起点一个向上的发展空间,给新队伍一个长远的指导方向,为国有企业改革打个样,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